地热温泉

广东温泉旅游业发展研究

  作为当代四大度假旅游资源之一(滨海度假资源、高山滑雪度假资源、高山避暑度假资源、温泉康疗度假资源)的温泉日渐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利用温泉的水温和水中所含的有益于人体的化学成分,打造温泉康疗、洗浴、游乐等为旅游服务的休闲度假产品,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带动项目。
 
  广东温泉业一直在经营、建设、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据《2008 广东温泉旅游业综合实力研究报告》显示,广东温泉旅游业年收入过百亿元,成为广东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亮点。因此,探讨广东温泉旅游的产品特点、研究其演变与发展趋势,对推动温泉旅游产业调整和旅游产业系统升级,发展广东地方经济及旅游业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广东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中国已经探明的温泉有2600 多处,居世界首位,广东是我国温泉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堪称“温泉大省”,温泉的数量仅次于云南西藏,居全国第三位。
 
  目前,全省已发现温泉311 处,其中,温泉点294 处,隐伏地热区17 处。受东北向和西北向地质断裂带影响,温泉多呈带状分布,在每条带中,又呈等距离分布。从区域来看,粤东地区主要分布在丰顺、东山湖、普宁、紫金和惠州;粤中及南部主要分布于广州、恩平、台山、龙门、从化、中山及珠海;粤西主要分布于恩平、吴川、阳江、电白等地;粤北主要分布于枫湾、曲江、小坑、清远、英德等地。因此,省内除深圳、东莞、佛山之外,几乎每一个地级市都有温泉,而且品质很好。
 
  至2008 年,全省已开发的温泉有200 多处。正式挂牌营业有65 家温泉企业,其中,国家5A 级旅游景区1 家,4A 级8 家。除了海泉湾、碧水湾温泉度假村属国有企业外,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全省能同时接待千人以上的温泉旅游企业在几十家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可接待游客的温泉90 多处,其中开发为集休闲度假、保健游乐、商务会议等为一体的大型温泉旅游风景区30 多处,年营业收入近百亿元,成为粤港澳三地居民休闲度假、保健养生、商务会议的首选方式之一,“温泉经济”已经成为广东省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亮点。
 
  在广东省的温泉中,有77% 为氮温泉,即单纯温泉;其余的为碳酸氢钠、硫酸钙、氯化钠等类型。在沿海一带的温泉如“阳江温泉”、“惠州滨海温泉”等,含氯化钠比较多,所以味道有点咸;而像“锦江温泉”、“帝都温泉”、“金山温泉”等,多以碳酸氢钠(小苏打)为主;“中山聚龙湾温泉”则主打深海咸温泉。其中,广东中山温泉宾馆、广州金山温泉度假村、广东从化新温泉度假山庄成为了中国十大温泉度假圣地。
 
  二、 广东温泉旅游业发展历程
 
  1. 疗养期阶段: 1950 ~1980 年代
 
  温泉在我国由来已久,广东地热资源的丰富数目更多。以“岭南第一温泉”从化温泉为例,其开发从20世纪30 年代就开始,建国后的六七十年代,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疗养胜地,吸引了不少国家领导人诸如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来此,还有外国元首如西哈努克、胡志明、尼克松等。
 
  当时的温泉设备简陋,且多用管道引到室内。由于受经济等各种条件限制,仅限于领导干部劳模等疗养所用。普通老百姓则采用天然的、完全没有开发过的温泉沐浴或是洗涤等。
 
  2. 萌芽期阶段:1980 ~1990 年代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开始发展旅游业,各省市纷纷成立了旅游局,广东的经济发展更是走在前列,为温泉旅游打下了消费基础,同时也为温泉开发打下了物质基础。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尝试开发少数温泉,如中山温泉、深圳石岩湖温泉等。
 
  此外,日式温泉、北欧温泉等温泉休闲旅游的观念传入国内,引起了精明的广东商人的关注。1997 年广东恩平金山温泉开业,在国内首创室外自然泡浴,正式拉开了广东温泉旅游开发的序幕,试营业一年共接待中外游客80 万人次。由于广东人迅速接受了新生事物,温泉旅游的消费热潮逐渐在广东兴起。
 
  3.发展期阶段:1998 ~2004 年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现代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休闲指数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让位于休闲度假旅游。随着香港商人1998 年在珠海创办御温泉,将温泉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到了符合现代消费的文化、精神层面,使原本狭义的简单型温泉概念,提升、发展成为一种以健康为主题的休闲度假型旅游方式。也可以说,御温泉开创了广东温泉旅游产业,从此温泉业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随后,广东温泉旅游进入了飞速发展,韶关的曹溪、龙华山温泉,清远的清新温矿泉、新银盏,恩平的锦江、帝都,台山的富都、喜运来,河源的御临门,阳江的阳春春都、阳江温泉,江门古兜,中山仙沐园,从化碧水湾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其中,恩平还被评为“温泉之乡”。由此,广东也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温泉格局,东南西北中,处处有泉泡。这一方面是因为广东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也源自经济利润的强大推动力,而且这一时期开业的温泉都不需过分担心经营问题。
 
  4. 成熟期阶段:2004 年至今
 
  2004 年9 月,在广东省旅游局的支持下,广东省旅游协会温泉分会正式成立,2007 年升格为一级法人的广东温泉行业协会。协会旨在研究探索温泉行业的发展问题,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联合企业共同打造“广东温泉旅游”的品牌,并且每年均举办一次旅游节推广温泉旅游项目(见下表1)。在协会的推动下,全国首部地方温泉行业标准《广东省温泉旅游服务规范》于2006 年公布实施。这标志着广东温泉旅游业的发展进入成熟期,行业进入规范化、自律化、联合化、产业化的阶段。
 
  在成熟期阶段,温泉已成为省内游的重要目的
 
  地,并吸引了众多港澳游客。温泉旅游项目在会议旅游、团体旅游行程上几乎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至此,广东温泉已基本上摆脱了模仿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进入了“出精品、出品牌”的深度阶段。
 
  三、 广东温泉旅游业发展障碍
 
  以休闲、度假、健康为主题的温泉旅游,已占据了广东休闲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丰富的地热资源为广东温泉旅游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前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温泉的急速膨胀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产业问题,如:严重的同质化、温泉产品过于单一化、性价比不高等。当前,广东温泉的数量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面临着“质”的突破。
 
  1.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广东众多温泉景区的硬件设施都非常高档,部分甚至于领先国际水平,但却存在温泉景区建筑雷同的现象,如大多都是日式宫廷、皇族气派。此外,景区在交通、标志指引、停车场绿化等方面也未尽如意,管理模式与服务内容雷同,温泉项目与当地文化背景融合较差,缺乏对温泉地概念的整体认识。
 
  以上现象表明企业服务仍然处于粗放型状态,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忽视个性化市场,差异化意识不足。
 
  温泉作为度假休闲旅游产品,游客的旅游期望不仅是泡温泉而已,还包括从中感受到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得到全方位的放松。因此,我们强调,应在省内作好温泉旅游项目的统一开发与规划,并注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指的是向宾客提供的服务在使用价值上适合满足宾客需要的程度,包括了设备设施、服务水平、实物产品、安全保卫等。
 
  2. 欠缺产业链整合
 
  广东省提出“以温泉为龙头,带动休闲旅游的全面发展”,但目前温泉产业链的整合依旧相对欠缺。据有关调查显示,重庆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了制作温泉肥皂、温泉粉沫的企业,而在广东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地热资源和商业资源的省份,却还没有出现类似企业,甚至与温泉相关的手信、纪念品也十分少见。
 
  产业链的结合不仅体现在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还包括对本土文化特色的挖掘和融合,以文化为契机,推动区域经济圈的发展,这也正是温泉旅游由近程的重复旅游消费发展成为远程的品牌旅游消费的关键所在。优秀企业可以从品牌连锁乃至延伸的角度去完善产业链,如长隆集团、世界之窗、民族村等就是一个榜样。
 
  3. 文化内涵相对薄弱
 
  文化品味被视为现代旅游产品的内在生命力。温泉文化中国渊远流长,有近五千年的历史,汉代张衡有《温泉赋》;唐代华清池“惟此温泉,是称愈疾,朕不能独受其福,思与兆人共”;宋代苏轼游惠州写下“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风乎悬瀑下,却行咏而归”;建国后朱德委员长赞从化:“唯有荔枝园更好,林空喷出暖泉来”等等。历经变迁之后的温泉文化已不再是简单的洗浴或洗浴加休闲,而是最具包容性的温泉文化。如南昆山温泉大观园将客家风情、日本风情、巴厘岛风情等相融合并对外进行宣传,同时还将生态文化与温泉文化协调发展,效果良好。但是,目前多数温泉企业却对文化建设做得很少。
 
  这主要是由于温泉企业的效益普遍不错,竞争尚不激烈,导致在意识上不重视温泉旅游的“文化建设”,从而未真正落到实处。
 
  4. 过度开发现象渐显
 
  温泉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的过度开发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保问题。从化温泉的开发与建设就是一个例子。随着20 世纪90 年代初温泉旅游升温,几年之间,从化旧温泉热水井从两口剧增至十六口,地热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至2001 年,自然涌泉已基本消失,地下热水的日采量从1800 吨降至1375 吨。
 
  随后开发的从化新温泉也出现了无序无度的开采和利用温泉水的现象,造成大量损失。
 
  此外,由于地热资源的泉眼多在乡村,过度开发还可能出现“文化涵化”现象,使本土乡村文化逐渐被现代文明所同化,导致部分地域文化的消失。
 
  5.价格定位过高
 
  虽然温泉已经成为广东旅游的重要内容,但是离大众平民化还有一段距离。据调查显示,在城市里能够一年泡上近10 次温泉的人属于中高端消费群,大约只有全市人口的10%,甚至有些温泉企业的中层员工都泡不起温泉,很多人只有在单位组织或者跟团旅游时才会去泡温泉
 
  这一方面是因为温泉景区多数位于郊区,离市区较远,交通成本高;另一方面是大多数景区温泉门票都在80 元~100 元,价格较高。近年来温泉景区的建设还不断追求奢华高端,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但是地热资源是属于社会资源,应该逐渐做到大多数人可泡,多数家庭可享受,这样才能让“泡温泉”真正成为老百姓的一种养生保健的生活方式,从而在社会推广温泉旅游项目。
 
  四、 广东温泉旅游业发展战略
 
  温泉是广东省的拳头产品,能带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政府与企业应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广东温泉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1. 政府指导,加强统筹规划布局
 
  政府应加强温泉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引导投资和培育市场。对全省温泉资源进行全面细致调研,对各地区的开发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与推广,以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制订全省温泉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引导和规范全省温泉旅游的产业布局,避免盲目投资和无序开发,防止开发的低层次和同质化。
 
  2.产品多元化,培育产业链
 
  日本温泉是一个典范,不仅很好地结合利用了本土的自然环境,开发出疗养型、保养型、健康增进型、宴会娱乐型及大型温泉健康中心型等旅游产品,可在富士山脚下泡温泉看火山喷发、在樱花树下泡温泉看落英缤纷、在深冬季节里泡温泉感受飘雪等,还开发了一系列的温泉配套产品,诸如浴帽、浴袍、洗涤用品、旅游纪念品等等。以此为借鉴,广东省应大力整合温泉景区产品,设计诸如:温泉+生态游、温泉+农家游、温泉+观光游、温泉+民俗游等“1 +N 模式”,以温泉为依托,融入健康、养生、休闲、会议、商务、度假等因素,推出旅游组合产品,满足游客视觉、听觉、味觉等需要,打造温泉产业链,从而吸引游客将温泉作为旅游目的地。
 
  3.深化文化内涵,突出特色经营
 
  广东温泉旅游发展已步入休闲度假阶段,温泉旅游从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发展成为一种以健康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时尚。我们应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整合,走特色经营的道路,根据温泉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打造具有特色的主题,塑造品牌,突出特色经营。
 
  一方面,深化拓展中国民族品牌的内涵,通过体现汉唐遗风、传统园林、岭南文化、民间传说、风水论、中医论、禅说等各种文化形式,与建筑布局、传统康体保健技法、特色演艺活动、各类汤泉产品及配套服务设施等相结合,让消费者得以充分体验。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的景区应各有特色与侧重:都市的温泉度假地,应烘托出不同都市休闲文化的特点;民族地区的温泉,则可以结合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开发出不同风格、不同文化内涵、不同洗浴方式的温泉度假地。
 
  4. 加强资源保护,防止过度开发
 
  温泉是地热资源,属于国家鼓励开发的能源;同时又是水资源,大量抽取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地陷、地裂等弊病。日本台湾等发展温泉旅游的经验表明,如果不对温泉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可能会导致温泉资源遭到破坏,广东从化旧温泉的开发案例已经是前车之鉴。因此,在国家没有出台类似的法律之前,可由省政府根据《矿产资源法》和《水法》,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来调节温泉资源开采、使用、排放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指导企业合理利用温泉。与此同时,由省政府牵头,各级政府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开采,计划使用,规范收费,特别是在开发新的温泉旅游资源时,注意对旧有的温泉休闲资源进行整合和再利用,充分体现资源的科学利用,杜绝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5.注重细节与差异,体现个性化趋势
 
  细分市场是温泉旅游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需求决定产品和服务特色。近年来的调查表明,针对中年男性、两性、家庭群体、老年保健和中小型商务群体的定制温泉旅游产品最受欢迎。
 
  此外,温泉设计从忽视环境的营造到追求高质量的环境,从室内封闭的沐浴环境转向露天温泉、半室内温泉和温泉洗浴的私密性空间发展;散客与团体客的对度假酒店的需求多样化等等都要求温泉产品及附加设置必须要有细化的安排以适应游客的不同需求。
 
  因此,每个地区兴建的温泉分布要合理,既有高档次的温泉会所,又包含中档消费的温泉乐园,还有更多大众化的温泉泳池。不同的景区各自经营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度假旅游玩乐温泉场所,享受温泉所带来的欢乐和健康。
 
  只要细分市场,我们就可以把整个地区的温泉旅游市场做得更大,地区温泉品牌吸引力就愈强,更具有品牌影响的持久力。
 
  广东温泉旅游在改革开放后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从保健疗养到综合性旅游度假的跨越,无论从温泉度假区规划、温泉设施配套、服务理念、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也是广东省各项专项旅游中发展最为成熟的“名片”产业。当前,广东温泉旅游发展树立了“建设中国温泉旅游强省,打造世界温泉休闲胜地”的宏伟目标,广东应积极探索,以温泉为核心,将保健养生、旅游休闲、娱乐商务的模式向旅游、地产、医疗保建、综合社区开发等产业进行升级转型,实现温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