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知识

中国化探走出国门交流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化探的国际交流活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国际封锁的环境被打破,科技人员得以走出国门直接交流,国外专家学者频频来我国访问,信息愈加畅通,研究更为深入。尤其是我国化探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不仅促进了双向交流,还大大扩展了我国在国际化探界的影响。
 
  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界与国外同行的直接交流,以1980年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第8届国际化探大会为开端。我国派出以谢学锦为团长的五人代表团,在会议安排的3个开幕演讲中,谢学锦的演讲“Geochemical Exploration in China”,使国际上第一次对中国化探有所了解,并让他们感到惊讶。其后,我国不同部门的代表又参加了第9届、11届、12届国际化探大会,在会上不断介绍中国化探的新进展,使各国学者为之侧目。谢学锦等还参加了第13届(巴西,里约,1989)、第14届(捷克,布拉格,1990)、第15届(美国,Reno,1991)国际化探大会。1993年9月,第16届国际化探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首次在亚洲举行的化探盛会,我国数十位化探工作者提交论文,在专题讨论会上发言,展示研究成果。第17届(澳大利亚,Townsville,1995),第18届(以色列,耶路撒冷,1997),第22届(澳大利亚,Perth,2005)国际化探大会都有我国代表参加。此外,中国化探工作者还参加了首届地质分析会议(地质分析90,1990),第4届植物修复会议(加拿大,多伦多,1999),第11届环境地球化学会议(香港,1998),第6届环境地球化  学会议(英国,爱丁堡,2003)。一些地质勘查界的国际学术会议,如“勘探87”、国际地质大会,以及在中国举行的“国际金矿地质勘探学术会议”、“国际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讨论会”等,也有我国化探专家参加,并作学术报告。
 
  我国化探的成就吸引了众多外国化探专家来访。如:联合国的Lapeltierc,瑞典的Ljunggren及Magnusson,美国的Rose、Hawkes,加拿大的Barakso等先后应邀来华讲学;澳大利亚的Govett G J s教授来我国有色地质系统参观、考察、讲学;俄罗斯的科瓦列夫斯基、格里戈梁,也来中国参观访问。同时,我国也组织代表团赴瑞典、俄罗斯等国考察物化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