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地质+ ”因地制宜 助推云南省地质文化村建设

云南独特的地理、地质条件及长期地质演化和内外动力作用,形成了以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特色的富硒土地资源,优质的地热温泉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地质资源。基于云南省丰富的特色地质资源,总结云南地质文化村建设优势,归纳适合云南地质文化建设模式,提出云南地质文化村建设思路,以期为地质文化村建设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 ”因地制宜 助推云南省地质文化村建设-地热乡村振兴-平博·PINNACLE中国热能

 

1 云南特色地质资源

1.1 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

云南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典型稀有、系统完整和代表性强等特点。全省现已查明重要地质遗迹点806处,数量全国第一,占比12.7%。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36处,国家级地质遗迹185处,省级地质遗迹585处。

(1)云南地质遗迹类型:

主要分3大类,12类,41亚类,除陨石坑和陨石体、沙漠地貌、戈壁地貌和海岸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外的所有类型在云南均有出现。

(2)云南地质遗迹分布:

地质遗迹分布遍及全省。从滇西怒江到滇东南盘江,从红河与南溪河的交汇口(海拔76.4m)到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从滇南、滇西南低热河谷气候到滇西北寒带气候均有分布,但东西分布不均,具有西部集中,东部分散,西大于东的特点。

(3)云南地质遗迹质量:

截止2017年底,全国31省世界级地质遗迹248处,其中云南36处,占比14.51%,全国第一,国家级地质遗迹1674处,其中云南11.05%,全国第一。高质量的地质遗迹呈条带状展布且规模大,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如云南的三江并流、滇东石林洞穴具有世界级的特色地质遗迹。

(4)云南地质遗迹组合:

地层岩性、成景地质作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综合控制云南各种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布、类型和发育规模及程度,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和类型的典型地质遗迹相伴分布,各类地质遗迹资源相辅相成,互相依托,体现出较高的组合性。

 

1.2 特色的富硒土地资源

(1)云南是一个土壤富硒的省份。特殊的地质演化形成大量富硒岩石,为土壤中硒的主要来源。云南农田耕地土壤硒平均值0.51mg/kg, 表层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居全国第三,为全国表层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的1.76倍,为全球表层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的1.18倍。

(2)云南土壤硒含量配分较好,富硒土壤(0.40mg/kg~3.00mg/kg)占42.03%,土壤硒含量处于适量等级(0.175mg/kg~0.40 mg/kg)占43.59%,土壤硒含量处在缺乏和边缘等级土壤占13.44%,土壤硒过剩等级仅占0.94%,总体呈东北部、东部、南部和西南部边缘地带逐渐向中西部递减的趋势。基于云南省土壤富硒的特点,云南省申报中国地质学会评定的天然富硒土地16728亩。

 

“地质+ ”因地制宜 助推云南省地质文化村建设-地热乡村振兴-平博·PINNACLE中国热能 

 

1.3 优质的地热温泉资源特征

(1)云南地热温泉资源丰富,遍布全省,共1015处,约占全国总数三分之一,数量分布居全国之冠。云南是中国大陆新近地史时期构造活动最活跃、最强烈地区之一,地热异常明显,地热以隆起山地型为主,断裂控制地热泉(田)多呈条带状分布,面积达95%以上。云南有较高的区域地热背景,全省平均大地热流值超过70Mw/m2,地热资源潜量位居全国前列。地热分布横向变化相当显著,形成以西部腾冲最高(80Mw/m2~118Mw/m2),向东呈有起伏的降低总趋势。据云南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筛选出110处温泉,呈西密东疏,16个州市均分布,滇西约占全省总数75%。


(2)云南温泉水温介于30℃~103℃,低温(30℃~40℃)温泉9处,占8.18%;中温(40℃~60℃)温泉49处,占44.55%;中高温(60℃~80℃)温泉33处,占30.00%;高温(80℃~96℃)温泉8处,占7.27%;沸泉(≥96℃)11处,占10.00%;高温温泉主要出露滇西地区,滇中、滇东温泉以中低温温泉为主。低温泉对人体有镇静作用,改善睡眠,促进血液循环,祛风除湿,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风湿、腰膝痛、伤风感冒、屈伸不便有一定疗效;中高温泉对人体有兴奋刺激作用,能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和预防疾病,对心血管病有疗效。

 

(3)云南温泉按化学组分,可分为重碳酸盐泉(约75%)、硫磺泉(约7%)、碳酸盐泉(约5%)、氡泉(约4%),其余的有少量(约9%)其他类型(氯化钠泉、硅酸盐泉、硫酸盐泉、复合泉)的温泉。温泉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氡泉可以增强睡眠、减轻疼痛、调节血压、调节内分泌,对治疗各种关节炎、皮肤病、胃病等疾病有一定作用;碳酸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肺的气体代谢,有助于机体的酸碱平衡,对扩张血管、降血压有一定疗效。


“地质+ ”因地制宜 助推云南省地质文化村建设-地热乡村振兴-平博·PINNACLE中国热能


2 云南省地质文化村建设现状及优势

2.1 云南省地质文化村建设现状

截止2023年9月,中国地质学会共评定96处地质文化村(镇),其中云南有4处获地质文化村评定。在全国来看,云南地质文化村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仍处探索阶段,建设数量较少,居全国第十位,建设质量总体不高,目前仅一处三星级地质文化村;总体上,云南地质文化村建设存在缺乏总体规划,数量质量与地质资源禀赋比匹配,未充分发挥优势,建设思路不清等问题。


2.2 云南省地质文化村建设的优势

(1)丰富的特色地质资源为云南省地质文化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南省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典型稀有、系统完整和代表性强等特点,全省现已查明重要地质遗迹点数量全国第一;云南省富硒土地潜力较大,土壤硒元素含量大于0.175mg/kg的耕地面积占云南省总面积的4/5以上;云南省地热温泉资源丰富,温泉遍布全省,数量分布居全国之冠。

 

(2)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可有效提升云南地质文化村的吸引力。

云南气候复杂多样,寒、温、热三带兼有,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全国有26000多种高等植物,云南有15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总数的56.7%,其中2000多种中草药堪称“药物宝库”,观赏植物2100多种(花卉植物1500多种)誉为“天然花园”,香料植物400多种可谓“香料之乡”,还有不少本地独有或全国珍稀的植物,尚有许多新种或新属在不断被发现。云南素有“动物王国”之称,动物种类数全国之冠,珍稀保护动物较多,国内许多动物仅分布在云南。云南拥有脊椎动物1737种,占全国种类的58.9%,其中兽类占全国种数51.1%;鸟类占63.7%;爬行类占37.6%;两栖类占46.4%;淡水鱼类占45.7%;国内见于名录的昆虫2.5万种,云南有1万多种。


(3)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为云南地质文化村增添了七彩云南特色。

中国有56个民族,云南有26个民族,其中云南独有15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居住着4000万以上少数民族,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特点,各民族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建筑、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节日民俗等形成多元、丰富、融合的特点。


(4)强烈的乡村振兴需求让云南地质文化村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云南曾是全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省份,2020年云南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至此,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为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3 地质文化村建设模式及建设思路

3.1 地质文化村建议模式

根据云南特色地质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地质为魂、保护为基、生态为要、民富为本”的建设原则。云南地质文化村(镇)重点发展“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四种模式。


地质+生态旅游:依托地质遗迹资源、优美生态环境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民宿、民居以及民俗等活动,发展乡村休闲游村(镇),重点依托云南经典旅游路线布局,以丰富旅游干线体验为主。


地质+生态农业:依托优质土地资源开发富硒、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发展特色农业的村(镇),主要围绕以云花、云茶、云咖、云果等为代表的高原特色优质农产品建设,助力云品出滇,打响云南“绿色食品牌”。


地质+自然教育:依托地层化石、地层剖面、地震遗迹、陨石坑、地理界线以及特色动植物等资源,结合周边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等,开发学生研学与自然教育、劳动实践等场所,发展自然教育产业的村(镇),重点开发古生物、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趣味性浓、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科考科普型地质文化村,使云南成为科考及修学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地质+生态康养:依托温泉(地热)、矿泉、森林等特色资源,开发食、药、用、住等特色产品,发展生态康养产业村(镇),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美丽乡村,构建“人人受益”绿色发展格局,发掘特色地质资源,开展“两山理论”实践创新,推动云南成为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3.2 云南地质文化村建设规划

结合现状,云南省地质文化村应采取“先点上开花+再线上结果+最后面上出彩”的建设思路。

第一步“点上开花”:全面摸排全省特色地质资源,编制云南省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选取交通便利,特色地质资源丰富,民族民俗文化多彩,具备一定基础的村镇,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示范,全省建设3至5处高质量的地质文化村,尽快形成经济效益,切实做到振兴乡村发展。

第二步“线上结果”:结合旅游大省、地质现象丰富等省情,重点做强做精“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四种模式。

第三步“最后面上出彩”:总结全省地质文化村示范建设的经验,在全省开展推广,鼓励各地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最终实现地质文化村助力全省乡村振兴


4 结 论

(1)独特的区域构造和地形地貌,使云南省形成了丰富的地质遗迹,独特的土地资源,优质的地热温泉资源

(2)云南地质文化村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处在探索阶段。云南丰富的特色地质资源,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强烈的乡村振兴需求,让云南具有巨大的地质文化村建设优势。

(3)以“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四种模式为重点,采取“先点上开花+再线上结果+最后面上出彩”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最终实现地质文化村助力全省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