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知识

中国油气化探的展望

  中国油气化探50年,经历了激情焕发的10年探索热潮,渡过了含辛茹苦、坚持跋涉的10年调整,迎来了投人生产试验和生产应用的20年蓬勃发展;近10多年来,转入了科学总结、创新发展的新时期。波折寓含着进步,成绩表征着成熟,挫折预示着潜力,创新标志着信心。几代化探人的实践,已对油气化探作出了精彩的总结;未来油气勘查的需求,召唤着油气化探提出科学的展望。
 
  1) 50年来,我们从引进国外技术,到发展我国的油气化探理论基础,形成具我国特色的勘查指标一方法体系,创建适合我国实况的测试技术和设备基地,开发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的数据库和数据处理系统,开展遍及各油气盆地和海区的大规模生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油气勘查界公认的找矿成效和科技界肯定的研究成果。可以没有疑义地说:实践证明,油气化探的理论和方法是科学的、有效的,油气化探的发展前景和潜力是巨大的。
 
  2)与油气藏成生理论和基础地质研究密切结合,以区域与局部、地表与井中的多层面系统观测和丰富的实际勘查资料为依据,发展了原有的油气化探理论基础:证明了烃类自油气藏到地表的微渗逸作用和分馏效应确实存在;检验和辨析了各种微渗逸机制的实在性和实效性;论证了覆盖层中“烟囱”效应、边水效应、温压效应、“锅盖”效应、氧化柱等学说的作用原理和实际意义;建立了地表化探异常的多种成因模式和分布模式;提出了不同级次地球化学异常的概念和相应的概查、普查、详查、精查工作阶段划分;从而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的指导勘查方法应用的基础理论体系。实践也同时证明:基础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复杂难解的课题,许多结论仍需再认识;面对我国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和五花八门的地表干扰,相对于应用实践而言,基础性研究仍然是薄弱环节;因此,基础研究应是与勘查实践长期相伴的任务,需在科研计划中立项,在具体勘查中加强。
 
  3)经过50年实践、研究、开发,我国油气化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勘查指标一方法体系。几乎国外有过的所有方法技术,都被我国引进和试验,优化或淘汰。现在,常用的指标一方法有数十种,从轻烃气体到芳烃、到生物标志物,从非烃气体到覆盖层蚀变产物、到微量元素,样品介质遍及气、液、固三态,勘查空间涉及空中、地面、水域、地下。这是开展各个地域、各种景观、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化探工作的技术保证。随着科技进步和勘查工作发展,还需要、也会有新的指标一方法出现。更重要的经验是:新方法的研制须真知其作用原理,当估其探测能力,明了其应用条件,成熟过程自靠科学的实践,切忌恣意标新立异和不实商业渲染;方法的运用需按照规范操作,需动用地质一地球化学知识,针对测区实况创造性地做好采样、加工和分析工作,许多勘查失误不在方法本身,而在操作失当;单一化探方法提供的信息,尚不足以解决勘查中的问题,为提高地质效果,多参数、多学科方法的综合应用,已成为化探人员的共识:在一项勘查工作中,使用的方法并非越多越好,必须根据测区地质环境和地质任务优选最佳方法组合。
 
  4)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科技水平提高,引进了大量必需的高精度仪器,研制了高水平的专用仪器和辅助设备,样品的测试灵敏度从10-6提高到10_9~10-12,保证了油气化探对分析精度和数据质量的要求。尤其是成长起一批懂化探、高素质的分析人员,能针对勘查区的特点和要求改进工作,从测试技术的角度,对化探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油气化探的特殊性,景观一样品介质因素对分析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干扰,如何在样品加工和分析过程中克服,仍是一个需继续研究的课题。
 
  5)地质依据、数学方法、计算技术的相互促进和紧密结合,使我国油气化探数据的处理解释有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和相当高的水平。全国油气化探数据库业已建立,基本的数理统计方法,单指标和多指标的通用数据处理模型,某些综合参数、综合模型的算法,已纳入了计算机应用系统,可供用户方便的使用。以模式识别技术为基础的数学方法和相应的数据处理系统,尚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以地质一地球化学知识为引导、将野外观测与数据处理紧密联系的工作素养及处理解释思路,多学科、多参数综合解释的能力,尚待着力加强和提高。
 
  纵观油气化探50年的波折发展,有一些经验教训需要记取:
 
  ——化探面对着内生地质作用与外生地质作用交叠的极其复杂的体系。它面临的难题,单靠开发一些化探方法,将指标应用绝对化,异常确定简单化,是绝对解决不了的;一时一地取得的成功,统计出的“成功率”,并不意味着油气化探的成熟;油气化探的发展,要靠逐个项目、逐个案例的细致工作,成功案例、失败案例的分析对比,积小成为大成。盲目渲染化探成果,肆意夸大化探效能,并不有利于化探的发展和外界的认可。20世纪30年代末,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E.E.Rosaire盲目夸大地表油气化探的能力,不仅招致自己工作的失误,还给怀疑者以口实,美国的油气化探随后跌入低谷。这个教训在今天仍有警示意义。
 
  ——必需十分重视野外观察和野外工作,按“规范”操作,并结合地质一景观实况作恰当的处理和改进,力求获取解释评价所需的样品物质和相关信息。在生产规模扩大、经济效益优先的形势下,第一手野外资料质量下降是需要严重关切的问题。在化探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野外观测和操作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决定着最终结果的优劣成败。
 
  成功的案例是在野外“抠”出来的,不是在计算机里“打”出来的。
 
  ——应当充分重视化探工作的阶段性和资料解释的综合性。不同勘查阶段的工作部署,不仅是样点密度的差别,更是勘查目的和方法组合的差别;所查明的不同级次的异常,不仅是展布规模的差异,更有地质一地球化学含义的差异。按概查工作精度查明了异常,便急急忙忙地定井位,讲求了“经济效益”,却难免导致差错。由于油气化探的复杂性,特别需要使用综合指标、综合方法、综合解释,单一的指标和简单的解释,固然方便快捷,却极难得出科学、实在的结论。
 
  ——油气化探的逐步成熟,需要高素质的队伍坚持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生产规模的扩大,专业人员的不足,老年专家的退休,使油气化探队伍的平均素质明显下降,不能不成为亟须关注的问题。年青一代的化探人员,有较好的知识基础,有较强的现代技能,需要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继续为发展和完善油气化探奋斗;年青一代的化探队伍,要认真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把握油气化探的发展脉络,抓住发展油气化探的关键,踏实做好基础研究和基本工作,进取创新,持之以恒,淡泊名利,耐得寂寞。这样的油气化探队伍,正是中国油气化探的希望所在。
 
  本文是在项目负责人谢学锦、李善芳指导和支持下完成的。中石化合肥石油化探研究所、中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核工业公司地质局、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所、原长春地质学院等单位提供的总结资料,本项目编写的《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史料汇编》,是编写本文的重要依据。吴锡生、阮天健、刘崇禧、程同锦、杨育斌、龚维琪、姜洪训、朱炳球等专家对文章内容和结构作了具体指导,并审阅初稿,提出了修改和补充意见。史长义提供了勘查地球化学专委会的相关历史资料。在此,对所有单位和专家的指导、帮助致衷心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可得文献又欠完备,主要依据《油气化探》杂志,很难全面、准确地概括好我国油气化探50年的进程、成就和经验;所标注的作者和文献,在相关研究或课题方面未必具充分的代表性和首创性,也会遗漏一些单位和专家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