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评估

地质灾害发生前人们的不同态度

  (一)危机态度。
 
  为了避免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极大破坏,许多灾害多发国家和地区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健全机制,从思想和机制上同时防范灾害发生,或尽量将灾害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一旦灾害发生,积极主动抢险救灾,与强大的自然作顽强的斗争。
 
  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在2010年8月11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视频会议上,就坚持不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给地质灾害防治思想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并做出指导性部署,他提出:一是思想工作必须广开门路,群策群力,加强抗击灾害知识学习,建立检查报告制度;引入科学的防治方法,建立纵横链接的立体化信息传导机制,要发动群众全员预防,学习掌握抗击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发现情况及时科学处置,随时报告。二是要加强预案演练,不断改进手段和方法,增强实际工作的有效性;营造高度警惕,有序组织,沉着应对的抗击环境。三是必须宽展渠道,用人类不断战胜自然灾害的辉煌历史,消除群众对灾害的片面认识,理性面对灾害;防止过度渲染,过度恐慌,增强抗击地质灾害的理智性;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心理咨询组织的作用,对群众实施正确的心理疏导,及时矫正侥幸、恐惧、惊慌、盲从等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做好受伤群众亲朋好友的思想工作;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灾后防灾治灾的决心和正确部署;要高度重视反敌对势力的破坏和捣乱,及时揭露敌对势力散布的谣言,保证群众不听信谣言。
 
  在预防灾害的机制体制方面,日本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我国一样,日本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长期以来日本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灾害应对体系,各级政府、机构分工明确,国民普遍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丰富的应急知识,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具体做法如下。
 
  1.机制健全。
 
  日本内阁府设有名为中央防灾会议的常设机构,会议主席是首相,成员有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有关大臣和有关专家。中央防灾会议负责决定防灾基本方针,制定防灾基本计划。各都道府县分别设有地方防灾会议,由知事任主席,负责制定地方防灾计划,此外,还有市町村防灾会议,负责实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防灾计划。
 
  重大灾害发生时,日本政府会在30分钟内成立紧急灾害对策总部,由首相亲自挂帅,总部副部长、部长助理由首相任命,迅速确定灾害对策,指挥有关机构立即投入救援工作。地方政府在灾害发生或有可能发生时也成立灾害对策总部,由知事任部长,即时向首相报告情况。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溻县中越地区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各级灾害应对机制在应对此次地震灾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溻地震发生4分钟后,日本首相官邸便设立“官邸对策室”,负责收集地震信息,调查灾情。24日一早,日本政府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设立以防灾相村田吉隆为首的“非常灾害对策本部”,成员则由相关省厅局长级官员组成,负责调查灾情,指挥救灾。“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决定动用储备的约9万份救灾食品,运往灾区,政府还决定编制2004年度补充预算案,拨款用于新溻地震灾区的重建。
 
  2.各司其职。
 
  在地震发生后很短时间内,各级政府、机构就能迅速做出反应,分工合作,投入抗灾和救灾工作中。
 
  2007年7月16日,日本中部地区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尚未从2004年地震中完全复原的新溻县再一次成为重灾区。地震发生后半小时,自卫队就派出救援队伍赶赴受灾现场。自卫队在救灾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检查现场,搜救遇难者和看护伤员,之后慢慢转向运输救援物资、供水、发放食物和安排灾民洗澡等。在水、气和食物恢复供应之后,自卫队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当地政府提供的盒饭发放给避难所里的灾民以及那些煤气管道尚未修复不能开火的居民。
 
  中部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新溻县向消防厅发出紧急救援要求,消防厅长官立刻向仙台、东京、富山、福岛等地发出派遣紧急消防援助队的命令。此外,警察厅也向受灾的新溻县和长野县的周边地区的警察本部发出紧急支援命令,要求派遣救援队奔赴地震现场。
 
  近年来,我国各地本着科学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积极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09年,江西省根据本省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督促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全面落实防灾责任制,周密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多次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灾工作督查,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全省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2起,避免人员伤亡118人,并且积极制定下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二)麻痹态度。
 
  许多人平时对于灾情隐患麻痹大意,不作预防,遇险之后避险意识不强,心存侥幸,或者惊慌失措,致使灾害发生并丧失最佳逃生机会。
 
  福建省安溪剑斗山体滑坡中,有多位村民及外地民工遇难,其家属追悔莫及。其实以前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山体滑坡的危险,但总是以为那不会降临到自己或家人的头上。
 
  2000年8月26日晚6时45分,福建省永春县锦斗镇村民徐某屋后发生山体滑坡,导致其房屋倒塌,徐某觉察到山体即将滑坡,不仅没有马上撤离,反而招呼家人、邻居、亲戚前来抢运东西,房屋就在此时倒塌,徐某及亲友逃离不及,被埋入泥土中。
 
  专家指出,发生山体滑坡时,不可留恋财物,应立即脱离现场,因为危险发生只是一瞬间的事。例如,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仙岭村芒斗角落半天尾山发生的一起山体滑坡,事故的发生过程快得惊人,在不到10秒的时间内,高山上的泥石飞速下滑,压倒了7座民房。即便是在抢险过程中,这里又发生了3次滑坡,一名武警战士被滑下来的泥石掩埋近30秒。
 
  (三)短视态度。
 
  许多地区经济发展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只顾一时一事一村一户的收入和好处,对于环境破坏熟视无睹,等到灾害发生追悔莫及。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除了地质地貌、气象等自然原因外,当地经济发展之重效益,不重长远的短视态度也不可忽视。由于当地为了经济发展而砍伐大量森林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终于酿成了大灾。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甘南舟曲县向来以山清水秀闻名于世,滔滔白龙江横穿全县,宛如飘逸的哈达,穿林海,越深谷,增色不少。然而,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加剧,舟曲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白龙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恶性变化,由此诱发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不断,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安全!据当地老人介绍,以前舟曲虽然四面环山,但山上全是郁郁葱葱的大树,从来没发生过泥石流。从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始,这里的森林资源遭受到掠夺性破坏。据统计,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累计采伐森林189. 75万亩,许多地方的森林成为残败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近年来舟曲也是生态灾害不断,但防治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森林的措施,森林植被每年都在遭到进一步破坏,终于导致了这次灾难。
 
  (四)补救态度。
 
  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能够意识到潜在的环境危机将会对居民造成的危害,客观分析并积极谋划补救措施,虽然是亡羊补牢,也将遏制灾害的再次发生。
 
  内蒙古包头市石拐矿区是煤炭的“国家重点项目”
 
  区,清光绪年间石拐煤炭开始批量交易,煤炭产业形成。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这块煤田进行了掠夺性开采,煤田遭到破坏。由于历史的积累及包头矿务局的大规模高强度开采,还有20世纪80年代小煤窑无序采挖保安矿柱等开采活动,致使石拐区地质灾害频发。石拐矿区6个沉陷区主要是阿刀亥、河滩沟、长汉沟、五当沟、白狐沟和大磁,沉陷区地表塌陷、山体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其中大发滑坡、大发平硐滑坡、山体裂缝等3处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后果惨重。多户居民房屋因为地处采空区而产生裂缝,有些居民在家里经常听到地下传来剧烈的声音,有些裂缝处还能感觉到冷气从地下往上冒。
 
  多年来,积累形成的严重矿山环境问题已经使有关方面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面对这样的境况,当地政府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抱着亡羊补牢的态度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分析救治。据了解,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石拐矿区采取的主要措施:在灾害点设立警示牌;建立汛期值班、险情巡视、灾情快报等一系列制度,并对主汛期监测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群众提高防灾意识并能掌握必要的避险知识;投入一定资金对重点地质灾害点进行必要的治理,暂时缓解地质灾害的威胁。专业勘测单位在对该区地质灾害进行全面勘测后,预算治灾总投入高达4亿多元,按照彻底根治的原则做出了治理规划,从根本上改变该区的环境。

  人们灾情发生后不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