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地热钻井
对注水井洗井质量问题的分析
0前言
注水井洗井作为一项日常管理措施,在注水井的维护和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注水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水驱油田的开发效果,洗井质量的好坏又是保证注水井注好水的关键,就目前洗井的方式而言,一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洗井效果;二是,有时出现重复洗井;并且节能增效、加强环保意识已经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在新形势下注水井洗井也面临着新的难题,既为了发挥注水井洗井的重要作用,又减少环境污染,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方法,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同时,又通过高质量的必要的洗井,达到减缓油层被污物堵塞的程度,减少杂质对地层的污染,提高地层吸水能力。
1注水井洗井效果评价
洗井后注水压力下降0.2MPa或在相同压力下注水量上升5立方米为洗井有效。压力、水量与测试不符的问题井洗井:洗井后在相同注水压力点下的实际注水量与测试水量对比误差在±15%以内为有效。
2洗井无效的原因分析
通过洗井,大部分注水井都可取得明显效果,注入压力有所下降,测试调配比较顺利,注水效率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井,洗井效果不好,达不到预期效果,浪费资源,其原因有以下几类:
2.1井下工具失效或洗井机构不能灵活开启。如果封隔器下井时间过长,本身的洗井机构可能失效而无法实现洗井的功能;同时,如果杂质过多,会堵塞封隔器的洗井通道,使洗井机构不能灵活开启,从而无法保证洗井效果。
2.3注入压力高,接近泵压注水的井。此类井的注入压力随泵压上升而上升。对于此类井,应该观察其压力、水量变化的趋势,再决定处理的方法。
2.4水嘴堵塞。由于腐蚀、结垢的影响,大量的杂质和锈蚀物堆积在水嘴周围,堵塞水嘴,造成注入压力上升、注水量下降。对于此类井,在洗井之前应该先进行反冲洗,将堵塞器打捞部位的杂质清理干净,然后下打捞仪器捞出堵塞器,更换水嘴。经过以上处理,消除了杂质对水嘴的堵塞,使洗井通道畅通,可以保证洗井效果。
2.5油层吸水能力下降。此类井的特点是,洗井时洗井压力高;洗井后注水压力和注水量无明显变化。分析这部分井并不是洗井没洗好,而是受地层影响,渗透率较低而造成吸水量下降。对这部分井,应先采取压裂、酸化等增注措施,提高油层的吸水能力,然后再开展定期洗井。
2.6洗井罐车容量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油田,目前用罐车或者是油水井连接洗井,目前洗井规定,先关井降压30分钟,放溢流10分钟,然后控制进、出口排量,进口排量应由小到大按15立方米/h、20立方米/h、25立方米/h的标准执行,而根据罐车的容量,不能连续达到洗井要 求的水量,洗井过程不连续,造成刚被带到井口附近的脏物又沉到井底,达不到洗井的目的。
2.7现在采油队没有专职的注水井洗井工,都是维修班或巡井工临时兼职,这样对洗井标准贯彻实施力度小,只强调洗井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洗井的操作过程,使洗井质量有时无法保证。
3解决方法
针对洗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井下工艺管柱,提高洗井的操作标准,健全各项洗井规范和机制,从而提高洗井的效果,保证注水井的正常生产。
3.1加大可洗井管柱的应用规模,不断完善井下工具的性能,以提高洗井质量。从洗井效果看,Y341-114型隔层段洗井型工艺管柱洗井效果比较好,分别应用于无停注层的注水井和萨一组停注的注水井;既提高了测试效率,改善了注水状况,又有效的预防了套损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但目前应用的各类可洗井管柱,如果在井下下入时间过长,不可避免的存在工具性能下降的问题,使洗井效果逐渐变差。因此,需要与有关部门结合,对井下工具进行完善和改进,使井下工具的使用性能不断提高。
3.2洗井时,与测试投捞水嘴相结合,保证洗井彻底。 对于由井下管柱内壁附着的杂质造成水嘴堵塞,或容易发生此类现象的单井来讲,可采取结合测试投捞水嘴进行洗井,即测试前拔水嘴后,再进行洗井,或在洗井前采取测试刮削通井后再洗井,这样洗井的效果会比较好。
3.3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理顺工作流程,使洗井工作高效运行。
一是,设立专职洗井工。通过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洗井工素质,负责洗井的全过程操作,按标准执行,同时进行水质监测,保证洗井质量。
二是,建立洗井质量反馈机制。建立洗井信息反馈制度,避免洗井的随机性增强洗井标准执行力度,使影响洗井质量的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分析保证洗井质量。
4 结论
4.1洗井标准只有配合有力的监督才能真正贯彻执行
4.2不断完善井下工具的性能,以提高洗井质量
4.3 洗井质量由所涉及的水质、洗井过程、注水井状况三个环节来保障,保证洗质量,确定各环节的问题发现、反映、整改机制,使管理和实际相结合,使洗井标准程度全面提高
上一篇 > 工程录井主要录取参数
下一篇 > 注水井降压增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