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地热温泉
温泉旅游基本构件
泉源:温泉地的原点(start)
许多温泉地的泉源没有展示给旅游者, 一般旅游者也没有意愿去参观不作为景点的泉源。大连剑汤温泉的自流现象十分精美, 人们来到了距离其只有18 千米的安波温泉, 也少有人去剑汤看温泉是怎样涌出来的。随着旅游开发, 许多泉源失去了自喷现象, 取而代之的是井泵房。井泵的观赏价值虽然低于泉水的自然涌出, 但同样意味着温泉地所有温泉设施的灵魂就来自这里。现实中, 许多温泉井泵房建设在主要街道后身或者更远的地方, 旅游者无法意识到井泵房的存在。在井泵房, 工作人员定时记录着出水的“第一温度” , 在资源丰富的地区, 井泵房还是外域用载罐卡车购水的“易水场所” 。
在历史上, 泉源也多是野浴的发生地点。目前我国的温泉野浴现象主要出现在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地。辽宁龙门汤温泉野浴直到近10 年内才消失, 其原因在于随着旅游“陌生人”的入侵, 村民产生羞涩感而不再野浴。在一个没有进行旅游开发的温泉地, 泉源的白昼一般属于女人世界, 而黑夜属于男人, 这与人们正常的想法恰恰相反, 原因在于男人白天要劳作, 也说明了生产大于伦理的道理。与龙门汤浴泉不同, 辽宁岫岩温泉地处满族集聚地, 周边为群山环绕, 旅游开发不足, 至今仍保留着野浴现象① 。
概括地讲, 旅游者在泉源可以观察到很多当地人习以为常但对旅游者却十分有意义的现象。不仅是人文景观, 还可以观察泉源的部分物理属性。我们知道, 观察是产生凝视的前提。日本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其提出的许多文化点值得参考。
村落:温泉文化的活载体仔细观察我国的温泉地, 每个泉的周边必有村落, 显然温泉聚落的概念是成立的。虽然汉民族不像大和民族和高丽民族那样热爱温泉,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温泉城市, 但小温泉聚落却为旅游者提供了可读性。
晨浴是许多温泉聚落的习惯, 当旅游者还沉浸在梦乡之中时, 村民一天的生活则从温泉晨浴开始。
家人们三五成群在早上5 —6 点来到村中浴池, 洗浴后回家进早餐再去工作。在温泉聚落里还可以发现真正意义上的“民宿” , 村民将自己的住房腾出一部分用于旅游接待, 主妇一边做家务一边“姜太公钓鱼” , 而且这种民宿的历史往往早于绝大多数的温泉宾馆。遗憾的是现在所剩不多的民宿只为沿街串巷的小商小贩所利用, 一般旅游者是不过问民宿的。
温泉祭发生在聚落里, 北京小汤山和峨眉山等地区都在做温泉节庆, 足以说明温泉聚落的功效。
“共有汤”
“共有汤”一词来自日本, 也称为“总汤” , 是指村民共同洗浴共同管理的场所。实际上在我国的温泉地也有这种现象, 只是学界没有认定这个概念。
在辽宁的熊岳温泉, 村中有一处砖与水泥砌抹成的等人高但没有盖子的建筑物, 似乎是残垣断壁,实际上这是村民洗浴的场所, 在入口处赫然挂有写着“非本村居民不得入内”的标牌。在四川理县古尔沟温泉一些寨子的周围有几座石头砌成的小屋, 木门上锁, 里面热气腾腾, 散发出硫磺味道, 进去后可以在里面反锁, 其也是村民为自己洗浴准备的。显然共有汤对洗浴者是有资格(即村民资格)要求的。
“总汤”最初是简单建造, 呈现露天或半露天形式, 因此也称为“外汤”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为躲避风雨人们引水入室, 因此也就有了“内汤”的说法。“内汤”意味着洗浴者进入要经过门关, 提高了对洗浴资格确认的严格度。通过管道“引汤”可以将温泉水输送到远离原聚落的地方, 产生温泉旅游飞地(enclave)建设, 这无疑也分走了原聚落的既得利益,日本伊香堡温泉历史上曾出现了反对通过引汤进行飞地建设的意见和行为。现在的温泉旅游者只有通过购买门票才能洗浴, 总汤已经变质演化为“公共汤” , 因为洗浴者只要付款就拥有利用权, 但没有所有权和管理权。
当然, 通过购买洗浴门票, 使得原本不认识的人们可以共处一室, “旅游罩” 的作用使得公共汤具有了至少是旅游神交的意义。
随着旅游的发展, 一泉温水需要供多家使用, 由此萌生出“分汤”概念。在18 —19 世纪, 发达国家由于温泉资源逐步私有化限制了对温泉水的自由利用, 新资本为获得发展机会, 几家联合起来共同出资挖掘地热资源, 所获资源的利用自然采取“分汤”形式。当前我国温泉地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支配的方法, 可以认为是当代“分汤”形式。由于资源紧张, 汤岗子温泉理疗医院采取了分时供汤形式向各部门轮流提供温泉水。
温泉寺院
古人对温泉是崇拜的, 在日本许多温泉地都建有寺院。实际上在我国历史上一些温泉地的建设也与佛教寺院有关。北京小汤山温泉,“洪泽寺建其侧” ;黄山天都峰下有大中祥禅符寺, 在唐天九年刺史陶雅建寺, 号“汤院” , 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年)改“灵泉寺” ;(江苏)茅山鸿禧院有冬温泉;圣汤延祥院, 南宋庆元三年(公元1193 年), 改为“十方禅院” , 在汤山下等。温泉与寺院的结合, 使得我国一部分温泉地有着浓郁的宗教氛围。一些寺院也因温泉而得名, 如“温泉寺” 、“温泉庵”等, 古文中就有“黄山有汤院, 汤院有莲花庵, 莲花庵有华严阁”的说法。
温泉地的线
由于温泉的存在, 温泉地自古来访者就多于一般村落, 因此温泉地的线要突出的多。走进温泉地,环视四周, 你会发现对村落各个方向的深望感觉是不一样的, 也就说温泉地虽然是个平面或者是立体综合体, 但却是存在一个主轴方向, 主轴的尽头往往是最古老的街心, 到达街心会感觉到方向迷茫。这个指向古街心的神秘性方向也称为“奥性” 。
与此同时, 温泉地还存在着许多边线, 这些边线紧紧控制着温泉聚落的发展走向。我国自然演化的温泉地做不大的原因, 很可能就是为了握紧温泉文化的脉络, 因为聚落过大很可能造成温泉灵魂的弥散, 从这一点上说, 也是我国发展温泉的优势。小而多的温泉小镇集合对高速发展的大城市是一个很好的心境平衡砝码。
寻找温泉地的边可以有几种方法, 一是村落的边界, 二是周边高地的脊线或山麓线, 三是河川、铁路和道路, 四是寺院、碑石等“布石”所圈定的线。这些边线有些是自然所为, 有些是人类所造, 不管怎样都彰显和强化自然之美, 掩藏和弥补自然之不足。
可见温泉地的边也是一个文化概念, 这个概念在日本是旅游学者的研究内容, 在我国“边”的说法多见于企业管理等与经济有关的学科里。
入口
人在旅途, 一身黄尘, 黄昏时节渴望找到可以洗却尘埃的投宿地, 为了达到留住客人的目的, 温泉地的入口或有牌楼, 或是交通工具的乘降站, 有时还可见路边小集市。在日本, 客人尚未进入温泉地, 就可远见白色蒸汽和房上洗晾的各种床物, 由于人们是朝着入口行进的, 往往也把这第一遥望景象归位于入口。入口是旅游者对温泉地的第一眼景观, 自然也是重游者首先要确认的地段。况且, 温泉的浮力、温度、蒸汽效果使得旅游者获得恍惚感, 记住入口也是为了旅游后能够找到来路, 重返日常生活圈。
温泉故事
每个温泉地都有故事, 不管是传说或是历史, 这里统称为温泉故事。温泉故事为当地人人所传诵。
温泉故事不是听听而已, 也不是为了增加温泉的神秘感, 尽管现在意义上可能被说成是制造卖点, 从历史和积极的角度上看, 则是引导崇敬。许多温泉故事都是在讲仙女治病或凡人娶妻生子, 那是一种祈福,是在表达人们感恩的心情。在历史悠久的温泉地, 泉源多是神话传说的发生地点, 在泉源建设温泉神话主人公的塑像, 自然可以凝聚与舒缓旅游者情思。
在泉源也发生过近代、现代故事, 辽宁省岫岩汤沟温泉原本出水量较大, 20 世纪80 年代当地基层领导曾试图用推土挖掘机扩大泉眼, 结果却阻断了泉水涌出通路, 目前野浴现象变得零星起来。无独有偶, 日本鬼怒川温泉曾于1888 年对“龙之汤” 泉源实施爆破以求更多的涌出量, 结果导致河水倒灌, 不得不放弃使用。
新兴温泉地往往缺少故事, 然而这是可以改变的。实际上温泉发现过程就是故事的发生过程, 应该及时整理, 通过文字、照相和摄像等手段记录下来当时的情景以告诉来访者和后人。制造故事的另一个途径是复制或者演化性引进, 当然要有瓜葛的引进, 如同认亲一样。
关于温泉的文学作品是目前最好的温泉故事,川端康成写过《伊豆舞女》、《汤岛温泉》等文学作品,为日本的温泉旅游业带来了魅力。我国的温泉温泉文学刚刚兴起, 阿来的《遥远的温泉》也在打动着相当多的读者, 温泉可以“洗去身体表面的污垢, 洗去身体内部的疲惫与疾病” , 但对温泉梦幻般的意象目前渐渐为旅游开发的现实景象所替代, 虽然是遗憾,但此时你一旦走近温泉, 就会忘记旅游中的商业气息, “浓烈的硫磺味就像酒香一样, 增加了恍惚感”。一个人捕捉到的甚至是编造的故事, 需要打印成文字、被多人传颂或被权威人士反复提到, 就会得到部分旅游者的认同。
上一篇 > 温泉资源开发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下一篇 > 西藏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