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温泉

山东温泉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对策研究

  早在罗马帝国时期, 温泉的治疗作用就已受到人们的重视, 并由希腊人、土耳其人和罗马人传播到北非海岸、希腊土耳其德国南部、瑞士以及英国。1326年, 比利时铁器制造商洛普在位于比利时南部一个靠近列日的“斯巴”(SPA)小镇开发欧洲大陆上第一个温泉疗养地, “斯巴”后来演化成为温泉旅游度假区的代名词。1562年, 英国人W· 特纳著书论述了巴斯(Bath)温泉欧洲大陆各处温泉对各种病症的疗效作用。
 
  1626年, E·法罗又宣传了斯卡伯勒地区查利比特矿泉的高质量。温泉因此受到了众多“求治”人们的欢迎,数量惊人的温泉疗养地在欧洲如春笋般涌现,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英国的巴斯温泉。温泉的治疗作用成为吸引众多旅游者的主要因素。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 温泉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与利用。如地处环太平洋火山频繁活动带的日木以及我国的台湾省, 地热十分资源丰富, 温泉不仅用于发电和农牧副渔业, 还广泛地被开发建设成为旅游疗养的胜地。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温泉旅游资源已经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 如辽宁的兴城温泉、北京的小汤山温泉、广东从化温泉云南的安宁温泉等, 许多温泉地已经成为享誉全国旅游疗养度假胜地。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温泉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正不断地被科学开发利用, 无论对于振兴地方旅游业, 完善旅游产业结构, 丰富旅游产品, 还是挖掘温泉旅游资源的内在价值, 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 提高群众休闲生活质量,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山东地热温泉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特征
 
  山东省地热温泉资源大省, 温泉资源分布面积广, 类型多、埋藏深度适中, 热流体储量大、利用价值高, 温度以中低温为主, 开发利用条件较好。
 
  全省17个地市均赋存地热资源, 主要储存在地下3000米左右的深度内, 水温一般在40 ~ 100℃左右(图1)。据初步估算, 全省可利用地热资源量相当于150亿吨标准煤所燃烧的热量, 约为山东省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的4 倍, 若进行产业化开发, 潜在的经济效益每年可达800亿元以上。
 
  (一)山东温泉地质类型与分布规律
 
  1、温泉地质类型
 
  温泉依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条件, 可划分为三大类型, 即(Ⅰ )岩浆活动型、(Ⅱ )隆起断裂型、(Ⅲ )沉降盆地型。
 
  (1)岩浆活动型(Ⅰ ):包括近代火山型和近期岩浆型(潜火山型), 此类型温泉均出现在板块边缘的新生代火山活动带和构造作用带(年轻造山带)内, 温泉区具有高温地热背景, 地热热源与近代岩浆活动有直接关系。如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两大板块边界的藏滇地热带和位处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边缘的台湾地热带, 均具有显著的高热流特点。
 
  (2)隆起断裂型(Ⅱ ):广泛分布于板块内部的地壳隆起区, 其主要特点是温泉区浅部无近代火山活动或近期岩浆热源, 具低热背景, 大地热流值及地温梯度接近或略高于地壳平均值。温泉系由地下水通过深循环加热作用形成的, 其温度主要取决于地下水的循环深度和补给、迁流、排泄条件。
 
  (3)沉降盆地型(Ⅲ ):地下热水多以潜藏形式蕴藏于板内地壳沉降区的断陷盆地或坳陷盆地内, 较少以温泉形式出露于地表。温泉(地下热水)一般是在正常的地温梯度下, 通过地下水的深循环和热对流传导作用形成的。
 
  山东省出露的温泉均属隆起断裂型(Ⅱ类)。为反映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的温泉主要特征, 参照我国《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 -89》, 将温泉划分为五级, 即低温温泉>25℃一<40℃、中温温泉>40℃一<60℃、中高温温泉>60℃一<90℃ 、高温温泉>80℃一<l00℃、沸泉>l00℃。
 
  2、温泉分布规律
 
  山东省共有自然出露温泉18处, 其中低温温泉2处, 中温温泉6处, 中高温温泉8处, 高温温泉2处, 分别占全省温泉总数的11.11% 、33.33% 、44.44%和11.11%。温泉(地下热水)的分布受区域地质构造条件控制, 鲁东、鲁西出露的温泉在分布数量和水温、密集度等方而均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二、山东地热资源分布特征
 
  从温泉成因类型来看, 山东省没有大于150℃的高温现代火山型和岩浆型地热资源, 只有中低温的断裂型和断陷、拗陷盆地型地热资源, 受区域地质构造的控制, 不同区域地质环境所形成的地热资源类型也不相同。根据构造运动的强烈程度和时期, 结合温泉和热水孔的温度出露条件、分布状况等, 全省可分为4个不同类型的地热区:鲁东隆起区(Ⅰ ), 沂沐断裂带区(Ⅱ ), 鲁西隆起区(Ⅲ ), 鲁北断陷平原区(Ⅳ)。
 
  1、鲁东地热区(鲁东隆起区)
 
  该区分布在二级构造单元胶辽台隆的山东部分, 西至沂沭断裂带的东沿———昌邑~大店断裂, 包括威海烟台青岛市全境和潍坊、日照的部分地区, 是全省地热异常显示非常活跃的地区, 共有14处温泉出露。
 
  本区地层古老、构造活动活跃, 从太古界~元古界为一套巨厚的碎屑岩———碳酸岩建造, 后经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 形成了胶东群地层, 元古代后本区以上升运动为主, 至中、新生代受构造活动影响, 有大量的酸性岩浆侵入和基性岩浆喷出, 因此, 可以说新构造运动以及大规模花岗岩侵入体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量都是形成本区地热的主要原因。本区的热储受断裂控制多为沿构造发育的带脉状, 热储层主要为火成岩及变质岩, 热储以裂隙型为主, 受断裂构造控制, 埋深较浅, 保温盖层厚度小, 厚度在50 ~ 280m之间, 多以温泉形式出露, 水温较高, 一般为65 ~ 90℃, 矿化度较低, 多在0.5 ~ 2.5 g/l之间, 分布面积一般小于1 km2 。
 
  2、沂沭断裂带地热区
 
  沂沭断裂带, 包括潍坊、临沂、日照的部分地区, 为山东省的地震多发区, 新构造活动强烈, 区内4条主干断裂和其他小断裂又把区内分成若干地堑和地垒。本区也是裂隙型为主, 面积不大, 沂沐断裂带展布范围内是一条以地壳薄、上地幔高、电导层浅为背景的高温地热带。断裂带上自南至北分布着许多温度较高的温泉, 在山东境内, 沿断裂带已发现3处地热点, 热储岩性主要为岩浆岩, 热储层有燕山期花岗岩侵入的围岩蚀变带、新生代喷发的安山岩及石英砂岩, 说明沂沭断裂带是一条多种成因类型的地热带热储层厚度150m~ 250m, 水温50 ~ 74℃, 矿化度1.29 ~ 2.49 g/l, 热矿水类型为氟、硅型。
 
  3、鲁西地热区(鲁西隆起区)
 
  由鲁中南山区和山前平原区组成, 包括莱芜、济宁、枣庄、淄博全境和潍坊济南、菏泽的大部及聊城德州局部, 由三级构造单元鲁西断隆中的鲁西断块隆起组成, 西、北分别至聊考断裂和齐广断裂, 东至沂沭断裂带的西沿鄌郚葛沟断裂。热田成因和分布主要受活动性的断裂构造控制, 表现为局部深循环为主的地热类型, 热储层主要为寒武———奥陶的碳酸盐岩层, 多为带脉状分布。在鲁西南及鲁北地区, 由于存在四级断陷单元, 加之山前坡地的分布, 出现了较厚的新生代松散层, 因其保温性能较好, 地下存在着一些以层状大面积分布的低温热水资源, 热储以裂隙岩溶型为主, 多呈层状和构造复合形式, 埋深适中(一般在200m ~1600m), 水温一般在40℃ ~ 80℃, 热水矿化度0.4 ~ 3.5g/l。
 
  4、鲁北地热区(鲁北断陷平原区)
 
  本区位于三级构造单元华北断坳的山东部分, 地貌上为广阔的平原。包括东营滨州全部及聊城德州大部, 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本区地热资源丰富, 资源量占全省63%以上。分布着巨厚的低热导率盖层, 新生代碎屑沉积物不断压密产生重力压缩热, 石油中的化学应热也为深部提供一定的热源。本区地下热储层多为层状大面积, 分布的新生界孔隙热储, 在潜山分布区也存在有层状热储层之下的碳酸盐岩溶裂隙热储, 垂直向上表现为多层热储结构。热储为孔隙型, 由地温增温而形成, 热储埋藏相对较深(一般在1000m~2000m), 盆地区水温40℃ ~ 65℃, 基底隆起与盆地相接处水温60℃ ~ 110℃, 热水矿化度较高(一般在5 ~20g/l之间)。
 
  二、山东温泉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开发现状
 
  山东温泉的开发与利用, 有文字记载的就有2100多年的历史, 对温泉的原始利用世代沿袭至今。山东温泉的开发利用根据应用程度和开发力度, 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1、解放前的民间自发阶段
 
  山东的温泉主要是利用温泉的理疗作用服务于达官贵人以及普通的劳动者。如临沂汤头温泉其“汤头”
 
  地名即因汤泉而得名, 公元前86年此地即已建村, 汉昭帝时封刘安国为温水候, 又因地处汤水源头, 故名“汤头”。明清年间, 四周百姓时常“裹粮而至, 浴于汤泉”。中国古代帝王和历史文化名人秦始皇、孔子、王羲之、诸葛亮、刘墉、王勃等多次在此观赏、游览、沐浴, 并留有不少墨迹。北魏水文学家郦道元其《水经注》就有“汤泉入沂”之说;1862年汤头温泉被载入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作为名胜记载。威海温泉开发历史, 明代已经发现。1921年日本人在此凿井建泉池, 名之曰“宝泉汤” 。当时的招远温泉, 只有三个小汤池, 较为狭小, 且露天野外。
 
  2、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
 
  解放后为了让温泉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在温泉地相继建起了大型浴池, 供人们休养沐浴。解放初期的温泉主要是服务于接待干部、工人、伤员和劳动模范等。
 
  1956年, 国家在临沂汤头温泉建立了中国煤矿工人临沂疗养院。1976年, 汤头镇也在这里兴建大型浴池, 开设了疗养院。威海温泉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缮、改名为“工人健康汤” 。1952年, 解放军温泉修养所转为404医院, 1956年在此建立“威海疗养院” , 并成为我国设施先进、设备齐全、具有先进水平的重要疗养院之一。1964年山东省总工会烟台疗养院的水疗池得以建成。1971年, 山东省科委在招远温泉建起了我省第一座二百瓦的地热电站, 利用地热进行发电, 当地社队普遍利用温泉热水建起了农业温室, 用以发展蔬菜生产, 同时, 水产部门在此试养了非漩鲫鱼, 获得成功, 并建起了热带鱼保种站。
 
  3、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 温泉的开发经过了以下几个过程:(1)温泉地区的各级政府在原有理疗设施的基础上, 主要以室内温泉开发为主, 多以温泉宾馆和温泉医院进行经营的模式。(2)以露天温泉为主要特色, 以较大型的温泉度假村为开发形式。温泉开发除了继续深入开发保健功能外, 还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 更加突出了休闲功能, 如建设个性化的温泉池, 提供专业的SPA和理疗美容服务, 建设较为精良的健身设施和其它体育运动场地, 提供专业健身、理疗教练等, 现在正向大型休闲康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中心及旅游地产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山东温泉长期以来形成了单打一的开发模式, 致使地热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分配, 热水利用率低,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开发理念滞后, 对于目前温泉旅游的特点与潜力认识不足, 温泉旅游区的建设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SPA、健身房、酒吧、餐厅、景观步道等户外设施增值项目开发不够。在针对温泉沐浴项目的开发中,因受客源不足的影响, 以及受季节性的支配, 出现了温泉水利用率普遍偏低和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二是已开发的温泉产品存在诸如规划面积过大、配套不合理、细部设计粗糙、部分设施不当、管理和服务滞后等一系列需要改进的地方。管理水平低, 资源意识差, 对温泉沐浴用水不加限制, 过分强调温泉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对温泉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尾水处理及其环境影响未有严格的要求和管理。
 
  三是用水价格不合理。温泉是一种特殊的地下水资源, 既具有大量的热能, 又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 其价格应在普通热水之上。但目前山东省体现在温泉水上的价格仅相当于普通热水的价格甚至还要低, 客观上也造成了温泉拥有者、使用者对温泉资源不够珍惜的状况。
 
  四是不具备科学开发、综合利用的大局观念, 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 由于历史原因, 对温泉资源开发没有形成拳头产品, 粗浅项目比较多, 分布较分散, 影响温泉规模开发, 温泉综合经济效益不理想。
 
  五是未有严格的法律规范约束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 山东温泉开发处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状况, 甚至出现画地为牢, 以赝品充好的现象。
 
  六是市场定位不准, 温泉的市场开发需要面对更广大的普通民众, 而不是仅仅瞄准高消费的人群。要加强消费观念引导, 加大宣传力度, 使健康温泉旅游、大众温泉旅游、保健康体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破除温泉高消费的错误观念。
 
  三、山东温泉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的对策
 
  山东温泉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其特定的环境条件, 在不破坏温泉资源本身和周围环境的前提下, 提高开发品质, 创造温泉资源科学利用和投资开发的良好环境。
 
  1、尽快建立和完善山东省温泉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日本在1948年就制定了温泉法, 韩国则于温泉开发鼎盛期之际的1981年颁布了温泉法, 之后又进行了若干次修正。如韩国1981年温泉还只有13处, 到1999年已达到109所, 温泉开发的迅速发展要求法律法规要时刻起到制衡作用, 以防止乱开发造成环境及资源的破坏。温泉法在内容上涉及到温泉资源的行政认定、开发主体资格确定与终止、对环境破坏的责任及恢复义务, 以及有关的组织与技术操作要求等。我国及山东省目前尚无温泉法, 温泉开发的法律依据是“矿产资源保护法”、以及山东地方政府和温泉地存在的相关管理条例。北京天津等地在地热管理方面有比较先进的经验, 辽宁省的安波、熊岳、五龙背温泉地也实行了温泉水的统一管理制度。但毕竟在法规建设上存在着诸多管理漏洞。尤其目前许多温泉地政府招商意愿强烈,往往以牺牲环境、资源来谋求发展的主观性较大。温泉法律法规的及早建立, 有利于国家、省、地区温泉资源的科学利用, 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2、提高温泉开发的综合经济效益
 
  对综合开发水平的评价应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热水资源, 最大限度地带动地方经济为基本的标准。综合开发往往是建立在单项资源开发基础之上, 综合开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出单项资源的开发水平。目前, 地热泉的开发项目具有沐浴、医疗、疗养、度假、养殖等功能, 不同的开发项目受水温的控制明显, 可以形成以水温为主要指标的梯级综合开发模式。在对热泉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配套综合开发, 以热泉开发为龙头, 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目前, 山东省温泉开发利用水平低, 对高温的沸水温泉, 仍采取自然冷却的落后办法用于沐浴, 或采用掺入冷水的办法解决客源高峰期间的供需矛盾;沿海的宝泉汤、龙泉汤等热泉, 由于综合配套设施落后, 不能吸引外地游客;西部不发达地区, 由于资金投入不一, 也影响了温泉资源的综合经济效益。
 
  地热水的分级利用技术是提高地热水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方法是将中、低温地热水, 经居民区供暖后, 由地热站回收用于工业烘干, 再由地热站回收供农作物大棚提高地温, 回收后再用于农业养殖, 然后地热站将递减为20℃的地热水注入地下。这样既避免温泉水资源的浪费, 提高温泉的综合利用效率, 又提高了热水产量, 减少了地热余水中氟、硫含量偏高, 直接排放对地下水源造成的污染。
 
  3、以疗养为依托形成开发的规模效应
 
  温泉疗养对皮肤病、关节炎、心血管疾病都有明显的治愈效果, 但此种开发也仅限于部分群体。综合开发即是将温泉旅游资源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进行开发, 如同水体、气候、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等相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利用。在开发温泉旅游资源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其温泉资源的优势, 与当地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综合开发, 形成风格独特的具有地方人文内涵的旅游产品, 形成集旅游、疗养、保健、休闲为一体的疗养观光旅游。同时, 充分依托温泉资源, 开发游泳馆、嬉水乐园、康乐中心、会议中心、疗养中心、温泉饭店、温泉度假村、高级宾馆等一系列娱乐旅游项目, 提高公众的参与性, 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规模效应。
 
  4、加强温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山东的温泉资源, 大多数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或环境较好的的地区, 交通较为方便, 可进入性较好, 周边有较好的群众认知基础, 应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科学规划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吸引引导各项投资, 在此基础上进行温泉的休闲康体旅游开发利用, 建设具有高品位、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型温泉旅游目的地。
 
  5、弘扬山东儒、道、释的温泉养生文化
 
  山东省温泉的开发利用具有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众认可, 在利用温泉的理疗保健过程中, 有着非常成熟的实践经验和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加之山东悠久的儒、道、释养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提炼, 使得山东温泉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基础和成长空间。山东温泉界应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 立足既有康体养生的文化资源, 认真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 扬长避短, 借助山东的食疗、药疗、运动等疗法, 实施地域养生文化主导战略, 并加以提升总结, 形成山东温泉的自有文化特色, 打造“文化圣地、度假天堂”的齐鲁温泉文化体验地。
 
  6、创立山东温泉品牌形象的产业价值链
 
  随着山东的快速发展, 以及靠近日、韩等国的区位优势便利条件, 山东温泉正逐步被更多的大众所认可,同时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先进知识的引导, 以及更多温泉文化探讨交流的机会。山东温泉地的各级政府和企业应紧紧抓住这有利时机,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学习国内外成功的经验, 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结合山东各地的人文、地理、文化资源条件, 积极打造山东省温泉的“齐鲁汤泉”形象品牌, 形成系列温泉产品和产业链,以此带动山东温泉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