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勘查

地热地质勘查的三个阶段

根据中国已知地热田特征,按地热田的温度、热储形态、规模和构造复杂程度将中国地热地质勘查类型分为两类六型。
 
地热地质勘查工作,一般将其划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
 
 
1普查阶段
 
主要是寻找地热异常区或对已发现的地热异常区(地表热显示区)开展地热地质普查:
 
初步查明地热田及其外围的地层、构造、岩浆(火山)活动情况,研究它们与地热显示、地热异常的关系,推断地热田热储、盖层、导水和控热构造;
 
初步查明地表热显示特征,测定地热水地热流体)的天然排放量及其化学成分,估算地热田的热储温度和地热田的天然热流量,初步圈定地热异常的范围,提出热储概念模型;
 
探求D+E 级储量,估价地热开发利用前景。
 
2详查阶段
 
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对地热田是否具有开发价值以及近期能否被开发利用进行详查工作:
 
基本查明地热田及其外围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情况,划分热储、盖层、导水与控热构造;
 
基本查明热田内地温地温梯度和空间变化,进一步圈定地热异常的范围,计算热储温度
 
基本查明热储的岩性、厚度、埋深及其边界条件,各热储层地热流体的温度、压力、产量及其变化关系,热储的孔隙率及渗透性能,圈定地热流体富集地段;
 
基本查明地热流体的相态、地热井排放的汽水比例,地热流体的化学成分及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建立热储理论参数模型;
 
探求C+D 级储量,提交详查报告,为热田开发总体规划和是否转入勘探阶段提供依据。
 
3勘探阶段
 
一般是在经详查工作证实具有开发价值的地段上进行。
 
详细查明地热田的地层、构造、岩浆(火山)活动和水热蚀变等特点,热储、导水、控热构造的空间展布及其组合关系,地热流体物理特征、化学成分、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热田的地温地温梯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热储结构,各热储层的分布面积、厚度、产状、埋深及地热流体的温度、压力、产量的变化规律;
 
准确圈定地热流体的富集地段,实测储量计算参数,建立热储参数模型,探求B+C级储量,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并做出环境影响评价,提交勘探报告,为地热田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上述勘查阶段划分,适合于正规的大型地热田地质勘查,在地热田的实际勘查中,往往由于地热田规模、类型及实际开发的需要不同,而不一定严格按照上述勘查工作阶段进行,如以下情况:
 
  1. 对于中、小型带状热储地热田的勘查:因热田规模不大,一般小于5km2,又大多数处于构造隆起区,地表有热显示,热储埋藏深度浅,可就热找热,勘探难度小,一般都采取一次性勘探,而不划分工作阶段。
     
  2. 对大型沉积盆地型的地热田:因地热田范围大,通过勘查工作全面查明其开发利用条件,需要投入大量经费和花费较长的时间,又因这类地热田热储层比较稳定,在基本查明其构造条件、热储特征及分布范围后,通过典型热水井的勘查与开发,即可在相邻地段对地热资源实行边探边采,待形成一定开采规模后,根据地热田资源开发规划及管理的需要,再综合分析地热田勘查开发资料,提交地热田资源勘查评价报告。
     
  3. 一些复杂的或开发程度高的地热田:实行滚动式的勘查与开发,即经过勘查转入开发后,针对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环境危害等 ) 进行工作,加强动态监测与开发试验研究(人工回灌试验等),在此基础上,对地热田的资源重新予以评价,提交资源评价报告,供地热田资源管理及进一步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