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释放地热供暖潜力
近年来,地热能供暖(制冷)成为我国地热能利用的最主要方式(指通过换热系统提取储存在浅层地壳中的热能向用户供暖)
地热供暖成为最适合国情的地热能利用路径
从我国地热利用的历史看,上世纪70年代是中国地热勘查和开发利用的第一次高潮,七个中低温地热发电站建成,高温地热发电以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为代表。当时,我国借鉴国外经验,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在地热发电方面。后来的实践发现,适合发电的高温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区域,开发和并网十分困难;而中低温发电的技术成本又比较高。因此,我国地热发电后期的发展较慢。可以说,以地热发电为主的利用思路抑制了国内地热能快速高效利用。
本世纪初以来,地热能供暖(制冷)开发利用方式逐步加速。2013年1月,国家能源局以《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的形式明确了未来地热能发展目标,引导和规范地热能发展。2014年2月,国家能源局在河北雄县召开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会,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出席会议并讲话,总结了地热开发的“雄县模式”。2017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地热开发利用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等目标。经过长期实践,逐渐探索出了以地热供暖(制冷)为主的技术发展道路,带动我国在地热直接利用领域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地热供暖成为最适合国情的地热能利用路径。
地热能供暖的综合效益优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从机遇方面看,一是从政策导向上,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国家重要部署再次确认了地热的清洁能源地位,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各地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地热供暖应用将越来越多。
二是从市场空间上,一方面,随着煤改电、煤改气的推进,双替代难度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实施条件不同,地热能供暖发展存在巨大的空间。而且地热资源分布与北方清洁能源供暖地区高度重合,尤其是在燃气管网覆盖不到、电网负荷难以承受的地区,地热供暖可以做为主要的清洁供暖方式加以推进。另一方面,在夏热冬冷的长江流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集中供暖(制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武汉、南京等一些地区已经率先开始集中供暖(制冷)探索和实践。微观层面上,新星公司的地热供暖项目建设已突破北方供暖范围,由单一供热利用逐步向长江、珠江、海南岛等区域供暖(制冷)扩展,“地热+”综合应用在探索。
三是从技术经济性上,地热具有本土能源的特点,能源稳定性、可靠性、可持续性较好;具有分布式能源的特点,规模可大可小,灵活易用,地面管网开挖少,对市容环境影响小;还具有建设投资大,运行成本低的特点。总体看,地热能供暖的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优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挑战方面看,一是由于在可再生能源当中,地热能发展晚、总量小,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对于地热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和推进清洁能源供暖的方式还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前一阶段,在推进清洁供暖工作中,国家和地方对推进煤改电、煤改气投入巨大财政补贴。与此同时,地热供暖还没有得到系统而明确的政策支持,对同属清洁能源的地热供暖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
二是部分地热供暖企业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规范的采水与回灌平衡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是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方式。但是,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感不高,回灌技术和要求不达标,影响了社会各界和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开发地热能的态度。
三是地热资源底数不清。目前,缺乏最新的全国性地热资源详细勘查数据和公开使用渠道,开发地热供暖项目缺乏清晰的经济回报预期,不利于社会资本大规模进入。
节选自能源研究俱乐部《国殿斌:地热供暖的相关实践经验与思考》
上一篇 > 油气废井再利用 供暖高效又环保
下一篇 > 山西积极推进地热能供热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