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化探知识
地球化学普查的前期阶段
为了保障国家冶金工业发展对黑色、有色、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冶金地质部门长期坚持“保生产、保建设”,为冶金工业服务的地质工作方针,在老矿山周边和已知矿床外围,开展矿产普查、矿点检查和航磁异常检查等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生产建设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找矿难度加大,矿产普查工作逐渐扩展到老矿区之间有找矿远景的地段,从区域上统一考虑,将一系列矿床、矿点和物化探异常,与区域构造、建造控矿特点结合起来,按成矿区带统一部署找矿工作。冶金部地质司于20世纪70年代陆续召开了“区域地球化学编图”、“区域航磁”、“区域化探”等一系列专门会议。
1979年11月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的“冶金地质系统化探工作会”上,在总结西北地质勘探公司开展1:5万分散流普查快速高效找到山阳汞矿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国20多个省和自治区开展1:5万(少数边远地区1: 10万)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1980年初,冶金、有色地质系统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工作启动,在全国重点成矿区带逐步展开(金浚,陈伟民,2005)。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期,冶金地质系统除对重点矿区、矿点开展详查之外,同时还开展了以1:2.5万为主,包括1:l万l:5万的地球化学普查。其中面积比较大,编写有总结报告的工作有:
广东940队对仁化盆地周边500多平方千米面积上的1:2.5万次生晕普查和详查。
湖南217队对衡阳盆地南缘300~400 km2的1:1万-l:2.5万次生晕普查。
湖南对骑田岭周边接触带内外4 000 km2的1:5万次生晕普查,同时进行了全省1: 50万化探编图。
陕西物探队对松树沟超基性岩体300 km²的1:1万次生晕普查和详查。
另外,湖北、辽宁等冶金地质部门也有类似的普查工作。
这些普查工作花费几年时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一些成果,但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
1)次生晕普查,耗费人力多,费用高,进度慢,很难取得多、快、好、省的效果。
2)分析的元素少,且均为半定量分析。除少数几个主元素分析较好外(测区之间、年度之间的系统误差仍很明显),大多数元素的分析成果很难使用,而且多数还没有光谱多元素分析资料。
3)由于方法本身特点所限,异常只能反映工作地区内为残坡积物直接覆盖的矿体。
1964年,西北物探队在秦岭晚古生代坳陷的山阳地区,配合714队详细评价丁家山汞矿点。由于1962年对秦岭蔡凹锑矿做化探时,曾按前苏联有关规范进行了几乎所有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包括分散流普查在内)的试验,均取得了明显效果。因此,在这次设计中,除点上物化探详查外,在全区按前苏联规范完成了1 600 km²分散流普查;当年对筛选的异常做原生晕剖面检查,就发现了西坡岭汞矿点,后经评估为一中型汞矿床。这一成果对冶金地质部门有一定影响,也为以后西北冶金地质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了条件。
前期阶段的地球化学普查存在以下问题:
1)采取测绳量距,人力耗费太大,效率低,每平方千米取样达12~15个,样品多,取样加工人员多。
2)对分散流源头的调查工作重视不够,同时异常范围太大,给后期异常检查带来很大困难。
3)分析元素以Hg、Sb二元素为主,用西北物探队自己研制的仪器测定,效果明显;但在页岩为主的样品中,Hg的测定仍很不稳定。
1971年在山阳、1972~1973年在略阳一勉县一阳平关地区开展的分散流普查中,经过对比试验,提出了一套以1:5万军用地形图为底图定点,每平方千米取6~8个样,加强源头调查的工作方法。同时,按超基性一基性岩(又分深成岩与火山岩)、酸性岩(深成岩和火山岩)、砂页岩、灰岩等不同基质,采集不同元素含量的样品共130多件,每件样重约30 kg,加工细磨,混匀,反复标定其主要元素含量后,确定了标准管理样。广泛收集全国化学半定量分析的优秀方案,加强分析人员培训,严格各类分析的技术规定,一律用万分之一天秤称重,每批分析样品都必须带1~3个管理样,每种分析成果都有明确的质量要求,执行分析报告须有分析人员及主管签字的制度。这就是我们所称的“严格半定量时期”。
样品加工方面,采用自行研制的高铝陶瓷立式研磨机来加工原生岩石样品;引进震荡式加工机来加工分散流样品,大大提高了工效。
在以上条件保障下,于1975、1976、1977年,先后完成了南秦岭泥盆纪坳陷15 000 km²的普查,发现了黑沟中型银矿、二里河Pb-Zn异常。经对比分析后,于1976年底向西北地质公司提出了在八卦庙寻找金矿的建议。
1979年11月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的“冶金地质系统化探工作会”上,在总结西北地质勘探公司开展1:5万分散流普查快速高效找到山阳汞矿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国20多个省和自治区开展1:5万(少数边远地区1: 10万)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1980年初,冶金、有色地质系统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工作启动,在全国重点成矿区带逐步展开(金浚,陈伟民,2005)。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期,冶金地质系统除对重点矿区、矿点开展详查之外,同时还开展了以1:2.5万为主,包括1:l万l:5万的地球化学普查。其中面积比较大,编写有总结报告的工作有:
广东940队对仁化盆地周边500多平方千米面积上的1:2.5万次生晕普查和详查。
湖南217队对衡阳盆地南缘300~400 km2的1:1万-l:2.5万次生晕普查。
湖南对骑田岭周边接触带内外4 000 km2的1:5万次生晕普查,同时进行了全省1: 50万化探编图。
陕西物探队对松树沟超基性岩体300 km²的1:1万次生晕普查和详查。
另外,湖北、辽宁等冶金地质部门也有类似的普查工作。
这些普查工作花费几年时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一些成果,但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
1)次生晕普查,耗费人力多,费用高,进度慢,很难取得多、快、好、省的效果。
2)分析的元素少,且均为半定量分析。除少数几个主元素分析较好外(测区之间、年度之间的系统误差仍很明显),大多数元素的分析成果很难使用,而且多数还没有光谱多元素分析资料。
3)由于方法本身特点所限,异常只能反映工作地区内为残坡积物直接覆盖的矿体。
1964年,西北物探队在秦岭晚古生代坳陷的山阳地区,配合714队详细评价丁家山汞矿点。由于1962年对秦岭蔡凹锑矿做化探时,曾按前苏联有关规范进行了几乎所有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包括分散流普查在内)的试验,均取得了明显效果。因此,在这次设计中,除点上物化探详查外,在全区按前苏联规范完成了1 600 km²分散流普查;当年对筛选的异常做原生晕剖面检查,就发现了西坡岭汞矿点,后经评估为一中型汞矿床。这一成果对冶金地质部门有一定影响,也为以后西北冶金地质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了条件。
前期阶段的地球化学普查存在以下问题:
1)采取测绳量距,人力耗费太大,效率低,每平方千米取样达12~15个,样品多,取样加工人员多。
2)对分散流源头的调查工作重视不够,同时异常范围太大,给后期异常检查带来很大困难。
3)分析元素以Hg、Sb二元素为主,用西北物探队自己研制的仪器测定,效果明显;但在页岩为主的样品中,Hg的测定仍很不稳定。
1971年在山阳、1972~1973年在略阳一勉县一阳平关地区开展的分散流普查中,经过对比试验,提出了一套以1:5万军用地形图为底图定点,每平方千米取6~8个样,加强源头调查的工作方法。同时,按超基性一基性岩(又分深成岩与火山岩)、酸性岩(深成岩和火山岩)、砂页岩、灰岩等不同基质,采集不同元素含量的样品共130多件,每件样重约30 kg,加工细磨,混匀,反复标定其主要元素含量后,确定了标准管理样。广泛收集全国化学半定量分析的优秀方案,加强分析人员培训,严格各类分析的技术规定,一律用万分之一天秤称重,每批分析样品都必须带1~3个管理样,每种分析成果都有明确的质量要求,执行分析报告须有分析人员及主管签字的制度。这就是我们所称的“严格半定量时期”。
样品加工方面,采用自行研制的高铝陶瓷立式研磨机来加工原生岩石样品;引进震荡式加工机来加工分散流样品,大大提高了工效。
在以上条件保障下,于1975、1976、1977年,先后完成了南秦岭泥盆纪坳陷15 000 km²的普查,发现了黑沟中型银矿、二里河Pb-Zn异常。经对比分析后,于1976年底向西北地质公司提出了在八卦庙寻找金矿的建议。
上一篇 > 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的经验及展望
下一篇 > 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的研制应用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