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我校巴东国家野外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平博·PINNACLE中国热能:9月24日,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我校工程楼召开。崔鹏院士、彭建兵院士、张人禾院士、杨树锋院士、胡瑞忠院士等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共同为野外站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湖北省科技厅二级调研员刘利华,校党委副书记、国家野外站站长唐辉明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唐辉明致欢迎辞。他宣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教授为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建兵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教授为副主任,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树锋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胡瑞忠研究员、施斌教授、汪发武教授、李振洪教授、祁生文研究员、程谦恭教授等为委员。
唐辉明表示,国家野外站立足巴东县,面向三峡库区全境,开展水库运行条件下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在观测区域和科学研究领域都具有典型代表性。在教育部和湖北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我校长期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国家野外站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他希望学术委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帮助国家野外站提升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能力和水平,以饱满的热情、充分的准备迎接建设周期评估。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由崔鹏院士和彭建兵院士轮流主持。国家野外站常务副站长李长冬汇报《巴东国家野外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和工作进展》,青年学者张永权副研究员作《巴东国家野外站多场关联监测技术方案》专题学术报告。
与会专家就巴东国家野外站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重点讨论,充分肯定了国家野外站的前期建设成效,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崔鹏院士指出,巴东国家野外站体系完备,基础扎实,创新突出,特色明显,充分体现出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能力,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建议在水库水位变化的滑坡形成机理演化规律的研究基础上,考虑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的天气对滑坡的影响。
张人禾院士表示,野外站具备很好的条件,可以和其他平台联合,使监测体系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国际合作的深入。
杨树锋院士建议,野外站加强产学研政领域合作,将野外站的技术进一步推广,形成“一站多点”的模式,进一步加强在岩体力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为滑坡灾害的防治做出贡献。
胡瑞忠院士表示,野外站在过去的工作中,在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科普教育等五个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建议进一步明确野外站“涉水”的特色,拓展地质构造等基础地质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国家野外站的国际影响力。
彭建兵院士强调,希望野外站在近地表地区的土、岩、水、气、生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灾害响应机制上,对基础理论问题有所突破,多关注试验基地的生态问题,从生态变化、土体岩体水体的关系上开展更多探索。
南京大学施斌教授、同济大学汪发武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祁生文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程谦恭教授、长安大学李振洪教授等专家强调,巴东国家野外站的建设要起到标杆作用,建立技术规范和行业章程,为新的台站建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希望野外站瞄准国家和地质灾害行业重大需求,制定长远规划和目标,整合科研力量,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形成野外站特色,多出标志性科研成果。同时也对巴东国家野外站宣传力度、基地建设、学科发展、国际交流等方面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唐辉明作总结发言。他感谢各位委员对野外站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并表示一定会认真落实各位委员的建议,继续完善监测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争取重点项目与成果,着力提升国家野外站学术引领作用,致力于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努力将巴东国家野外站建设作为支撑我校“双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