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地热温泉
温泉成因及作用
温泉就是热的泉水。温泉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在我国已发现的温泉就有2 200多处。
人们把温泉的热能直接用于洗浴、医疗、采暖供热、温室栽培等方面,既经济简便,又不污染环境。
(一)温泉成因。
温泉的产生往往和火山与断层有关。火山爆发的时候,地球内部大量熔融的岩浆冲出地面。可是也有不少岩浆并没有冲出地面,而是停留在接近地表一带。这部分留在地面以下的岩浆,把自己的热量慢慢地散到地层里,使周围的地下水变成热水,然后再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而形成温泉。所以在有过火山活动的地区,很有可能出现温泉。
不过有些地方虽有温泉,可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从来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这些温泉的出现仍是地下岩浆活动的结果。有些岩浆活动没有能够达到冲出地面而形成火山爆发的能力,但它们本身的热量足以使地下水温度升高而变成温泉。还有一些温泉,由于那里存在着很深的断层,使地下水可以进入到地下几公里甚至更深的地方而变成了热水。
我们知道,在地球内部,越深温度越高。在几公里深的地方,温度可以达几十摄氏度甚至上百摄氏度,水在这里被加热后再涌出地面,就是温泉了。
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活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的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分会沸腾为蒸汽,多为硫酸盐泉。
另一种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说,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砂岩、砾岩、火山岩这些良好的含水层)。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这些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会使压力愈来愈高,以致热水、蒸汽处于高压状态,一旦有裂缝即窜涌而上。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小,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减轻热水的密度,这些膨胀的蒸汽更有利于热水上升。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静水压力差)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热水即可源源不绝涌升,最终流出地面,形成温泉。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上涌也应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温泉大多发生在山谷中河床上。一般说来,温泉的形成需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
(2)必须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上涌。
(3)岩石中必须有深长裂隙供热水通达地面。
台湾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位于欧亚和太平洋两大板块之间,即火山活动相当发达的地形之一,因此造就了台湾的三大火山系统:大屯火山系(基隆火山、龟山岛)、东部海岸山脉以及澎湖群岛区,但大多数火山皆为死火山,由于地底深处尚有未冷却的火山岩浆继续流窜,地热也致使台湾的温泉分布及活动相当的活跃,因此火山区域内往往可以发现温泉与喷气孔。火山型温泉的硫化物需遇热才会大量溶解于水中,形成硫酸泉(石膏泉,俗称为硫磺泉)与盐酸泉。另外一种主要系统则是贯穿全岛的中央山脉两侧,此区的温泉数量几乎占全台80%以上,属于变质岩和沉积岩,由于含有丰富的碳酸氢离子,与岩石中的钠、镁、钙、钾矿物质作用而成的碳酸泉,因此多为中性或碱性。
泉口温度显著地高于当地平均气温而又低于(等于)45℃的地下水天然露头叫温泉。
温泉的最高水温可达70℃以上。
(二)温泉的作用。
有资料表明,温泉热浴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此外,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比如,温泉中的碳酸钙对改善体质、恢复体力有相当大的作用;而温泉所含丰富的钙、钾、氡等成分对调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痛风、神经痛、关节炎等均有一定效果;而硫磺泉则可软化角质,含钠元素的碳酸水有漂白、软化肌肤的效果。
(三)泡温泉注意事项。
(1)贵在长期坚持。仅靠节假日凭兴趣泡一两次温泉达到养生或美容的目的是不现实的,一定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效果。
(2)泡温泉并非人人适用。
尽管泡温泉对健康有种种好处,但不是人人都适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在规则服药的前提下,可以泡温泉,但每一次最好不超过20分钟,起身时应谨慎缓慢,以防因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头昏眼花而跌倒。温泉所含的硫磺及其他酸碱物质可以消炎杀菌,对一般感染性或寄生性皮肤病很有疗效,但有时也会刺激皮肤使伤口恶化,甚至导致“温泉性皮肤病”,因此对于部分皮肤病患者,不宜泡温泉。对于患有湿疹、异位性皮肤炎等的患者来说,泡在热水中过久,由于加速皮肤水分的蒸发,破坏皮肤保护层,也容易导致症状的加重。
泡温泉看似简单,但也并非人人都懂得怎样科学地泡。泡温泉时,应该尽量合上双眼,以冥想的心情,缓缓地深呼吸数次,才能真正达到释放身心压力的目的。而且,泡温泉不要从水温太烫的池开始,要从水温较温和的池开始浸泡;不要在烫身的池水中每次浸泡时间超过10分钟,要及时让胸部露出水面或离水歇息;不要在过胸的水位每次浸泡时间超过10分钟,要与较温和的池水及时交替浸泡或身体及时露出水面歇息后再浸泡。温泉温度高,浸泡后会有出汗、口干、胸闷等不适感,这是血液循环过快的正常反应。此时调换凉水浸泡或上水静养稍许,并多喝水即可舒缓。
人们把温泉的热能直接用于洗浴、医疗、采暖供热、温室栽培等方面,既经济简便,又不污染环境。
(一)温泉成因。
温泉的产生往往和火山与断层有关。火山爆发的时候,地球内部大量熔融的岩浆冲出地面。可是也有不少岩浆并没有冲出地面,而是停留在接近地表一带。这部分留在地面以下的岩浆,把自己的热量慢慢地散到地层里,使周围的地下水变成热水,然后再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而形成温泉。所以在有过火山活动的地区,很有可能出现温泉。
不过有些地方虽有温泉,可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从来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这些温泉的出现仍是地下岩浆活动的结果。有些岩浆活动没有能够达到冲出地面而形成火山爆发的能力,但它们本身的热量足以使地下水温度升高而变成温泉。还有一些温泉,由于那里存在着很深的断层,使地下水可以进入到地下几公里甚至更深的地方而变成了热水。
我们知道,在地球内部,越深温度越高。在几公里深的地方,温度可以达几十摄氏度甚至上百摄氏度,水在这里被加热后再涌出地面,就是温泉了。
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活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的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分会沸腾为蒸汽,多为硫酸盐泉。
另一种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说,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砂岩、砾岩、火山岩这些良好的含水层)。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这些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会使压力愈来愈高,以致热水、蒸汽处于高压状态,一旦有裂缝即窜涌而上。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小,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减轻热水的密度,这些膨胀的蒸汽更有利于热水上升。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静水压力差)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热水即可源源不绝涌升,最终流出地面,形成温泉。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上涌也应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温泉大多发生在山谷中河床上。一般说来,温泉的形成需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
(2)必须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上涌。
(3)岩石中必须有深长裂隙供热水通达地面。
台湾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位于欧亚和太平洋两大板块之间,即火山活动相当发达的地形之一,因此造就了台湾的三大火山系统:大屯火山系(基隆火山、龟山岛)、东部海岸山脉以及澎湖群岛区,但大多数火山皆为死火山,由于地底深处尚有未冷却的火山岩浆继续流窜,地热也致使台湾的温泉分布及活动相当的活跃,因此火山区域内往往可以发现温泉与喷气孔。火山型温泉的硫化物需遇热才会大量溶解于水中,形成硫酸泉(石膏泉,俗称为硫磺泉)与盐酸泉。另外一种主要系统则是贯穿全岛的中央山脉两侧,此区的温泉数量几乎占全台80%以上,属于变质岩和沉积岩,由于含有丰富的碳酸氢离子,与岩石中的钠、镁、钙、钾矿物质作用而成的碳酸泉,因此多为中性或碱性。
泉口温度显著地高于当地平均气温而又低于(等于)45℃的地下水天然露头叫温泉。
温泉的最高水温可达70℃以上。
(二)温泉的作用。
有资料表明,温泉热浴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此外,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比如,温泉中的碳酸钙对改善体质、恢复体力有相当大的作用;而温泉所含丰富的钙、钾、氡等成分对调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痛风、神经痛、关节炎等均有一定效果;而硫磺泉则可软化角质,含钠元素的碳酸水有漂白、软化肌肤的效果。
(三)泡温泉注意事项。
(1)贵在长期坚持。仅靠节假日凭兴趣泡一两次温泉达到养生或美容的目的是不现实的,一定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效果。
(2)泡温泉并非人人适用。
尽管泡温泉对健康有种种好处,但不是人人都适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在规则服药的前提下,可以泡温泉,但每一次最好不超过20分钟,起身时应谨慎缓慢,以防因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头昏眼花而跌倒。温泉所含的硫磺及其他酸碱物质可以消炎杀菌,对一般感染性或寄生性皮肤病很有疗效,但有时也会刺激皮肤使伤口恶化,甚至导致“温泉性皮肤病”,因此对于部分皮肤病患者,不宜泡温泉。对于患有湿疹、异位性皮肤炎等的患者来说,泡在热水中过久,由于加速皮肤水分的蒸发,破坏皮肤保护层,也容易导致症状的加重。
泡温泉看似简单,但也并非人人都懂得怎样科学地泡。泡温泉时,应该尽量合上双眼,以冥想的心情,缓缓地深呼吸数次,才能真正达到释放身心压力的目的。而且,泡温泉不要从水温太烫的池开始,要从水温较温和的池开始浸泡;不要在烫身的池水中每次浸泡时间超过10分钟,要及时让胸部露出水面或离水歇息;不要在过胸的水位每次浸泡时间超过10分钟,要与较温和的池水及时交替浸泡或身体及时露出水面歇息后再浸泡。温泉温度高,浸泡后会有出汗、口干、胸闷等不适感,这是血液循环过快的正常反应。此时调换凉水浸泡或上水静养稍许,并多喝水即可舒缓。
上一篇 > 从多元共生到品质扩张—我国温泉旅游发展现状、症候及策略
下一篇 > 温泉井开发温泉勘查相关技术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