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座机:027-87580888
手机:18971233215
传真:027-87580883
邮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武汉)

地方政策

合肥“十四五”都市圈一体化:鼓励地热能等多能互补综合能源集中供暖

合肥“十四五”:鼓励地热能等多能互补综合能源集中供暖-冷热联供-平博·PINNACLE中国热能


平博·PINNACLE中国热能清洁供暖合肥市人民政府近日印发《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449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提升至37%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市总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7%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4%左右,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30%左右,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优化区域能源资源配置,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速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能源合作体系。

 

在加强热力供应保障方面,《规划》提出,在集中供热范围外建设生物质、地源热泵清洁能源,建立集中供热清洁能源分散供热相结合的多种供热体系,保障热力供应。在深入实施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方面,规划》推动公共机构终端用能清洁化,鼓励因地制宜采用空气源、水源、地源热泵及电锅炉等清洁用能设备进行替代。


合肥“十四五”:鼓励地热能等多能互补综合能源集中供暖-冷热联供-平博·PINNACLE中国热能

十三五合肥市能源消费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对比

 

在积极推广综合能源应用项目方面,《规划》强调,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暖,鼓励和扶持发展以太阳能热、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以及冰蓄冷蓄热多能互补形式的综合能源应用项目重点推动政府投资公共建筑率先应用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供暖制冷。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且有集中供暖制冷需求的,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引导社会投资的1万平方米以上的酒店、商场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地源热泵系统。鼓励有集中供暖制冷需求的居住建筑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在条件适宜地区,鼓励建设浅层地热能分布式能源站,实现区域内建筑生活热水供暖制冷集中供给。


在大力推进建筑领域节能应用方面,《规划》锚定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和省级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城市(低碳片区),逐步提升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模化发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探索“光储直柔”建筑示范。全面落实绿色建筑建造要求,鼓励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积极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探索多元化融资改造方式。因地制宜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力推广太阳能、空气能、地热能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

 

在推进城市清洁能源采暖制冷方面,《规划》鼓励采用清洁采暖制冷技术,以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机组替代燃煤供热小机组,鼓励和扶持发展以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太阳能冰蓄冷蓄热多能互补形式的综合能源冷热联供项目,增加城市居民集中供热服务范围,形成具有合肥特色城市集中冷暖双供模式。

 

此外,合肥谋划智慧供热系统,规划建设智慧热网,利用智慧供热技术进行老旧设备节能减排技术升级改造,通过建立热力管线智慧管网系统,分步划分、分级管理,细化管理产热、输热、换热、用热等环节,分析各环节的数据指标,提高企业用热智能化水平,逐步建设城市智慧供热系统


据悉,“十三五”期间,合肥市采用生物质、天然气太阳能地热清洁能源供热面积已达到200万平方米,清洁能源供热占比约为8.7%,逐步形成夏热冬冷城市集中供热、冷暖联供的“合肥模式”。安徽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目前合肥浅层地热能总热容量位居安徽省前列,近年来全省涌现出一批利用地热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由合肥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工程面积占到近半。


合肥“十四五”:鼓励地热能等多能互补综合能源集中供暖-冷热联供-平博·PINNACLE中国热能

 

例如,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项目位于滨湖核心区,是长三角地区单体最大的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系统。这种“自然空调”在地下约120米的深度运行,设计打孔埋管多达12000口,不受室外气候环境影响,具有可持续、环保等特点。

 

再如,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能源站日前顺利完成天然气锅炉点火调试,正式供汽。其中地源热泵“大地空调打井突破千口,该项目是继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之后,合肥打造的又一座重要“绿色”能源站,将为合肥智能制造和空港示范区发展提供用能支持。该能源站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电制冷、蓄冷蓄热、天然气锅炉等多能互补方式,具有低碳节能、安全可靠等突出优点,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能源站”,对于企业和周边用户来说省钱而且制冷制暖的效果更好。


合肥“十四五”:鼓励地热能等多能互补综合能源集中供暖-冷热联供-平博·PINNACLE中国热能